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8页 |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选题缘由 | 第8-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 论文中的核心概念 | 第14-15页 |
1、壮族村社政治关系 | 第14-15页 |
2、村社治理权威和非治理权威 | 第15页 |
(五) 马关县壮族族源 | 第15-16页 |
(六) 马洒村概况 | 第16-18页 |
一、壮族村社政治关系的变迁 | 第18-29页 |
(一) 传统政治体系下壮族村社政治关系 | 第18-24页 |
1、内生的寨老制下的壮族村社政治关系 | 第18-21页 |
2、壮族土司制下的壮族村社政治关系 | 第21-24页 |
(二) 新中国成立后马关壮族村社政治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 第24-26页 |
(三) 国家权力与壮族村社政治关系变迁 | 第26-29页 |
二、壮族村社政治关系现状 | 第29-46页 |
(一) 马洒村的政治关系 | 第29-42页 |
1、村民与国家 | 第29-30页 |
2、村民与政府 | 第30-31页 |
3、村民与“村两委” | 第31-35页 |
4、村民与宗教 | 第35-37页 |
5、村民与宗族 | 第37-39页 |
6、村民与寨老 | 第39-41页 |
7、村民与民族精英 | 第41-42页 |
(二) 马洒壮族村政治关系的特点 | 第42-46页 |
1、政治关系主体的民族性 | 第42-43页 |
2、血缘性和宗族性 | 第43-44页 |
3、村社政治关系中多元权威并存 | 第44-45页 |
4、村社政治关系受汉文化影响 | 第45-46页 |
三、壮族村社政治关系对村治的影响 | 第46-55页 |
(一) 治理权威与非治理权威 | 第46-49页 |
1、治理权威主导传统的政治权威,传统政治权威协助治理权威 | 第46-47页 |
2、治理权威管理和监督宗教权威 | 第47-48页 |
3、治理权威领导壮族精英,壮族精英协助和支持治理权威 | 第48-49页 |
(二) 村民利益与国家政策 | 第49-52页 |
(三) 乡镇政府、党支部与村民自治 | 第52-55页 |
四、和谐壮族村社政治关系的构建 | 第55-63页 |
(一) 壮族村社政治关系的协调 | 第55-57页 |
1、壮族村社内部政治关系的协调 | 第55-56页 |
2、壮族村社外部政治关系的协调 | 第56-57页 |
(二) 完善乡镇府的管理 | 第57-60页 |
1、法律对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职责和权限的规定要明晰化 | 第58页 |
2、实现乡镇政府职责功能的调整和转变 | 第58-59页 |
3、提高乡镇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 第59-60页 |
4、加强村民委员会自身建设 | 第60页 |
(三) 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制度 | 第60-62页 |
1、通过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具体明确村党支部与村委会职能界限 | 第60-61页 |
2、不断完善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 | 第61-62页 |
3、提高乡村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 | 第62页 |
(四) 加快推进壮族村社经济发展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68-70页 |
附录二: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