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氮污染来源及危害 | 第11-14页 |
·来源 | 第11-13页 |
·危害 | 第13-14页 |
·生物脱氮技术 | 第14-16页 |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 第14-15页 |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 | 第15-16页 |
·高温生物脱氮工艺研究进展 | 第16页 |
·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机理及应用 | 第16-19页 |
·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应用 | 第18-19页 |
·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 | 第19-21页 |
·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简介 | 第19-20页 |
·同步硝化反硝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 第20-21页 |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 第21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菌株 TAD1 同步硝化反硝化性能初步鉴定 | 第23-37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4-30页 |
·菌源与培养基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菌株 TAD1 的脱氮效果及相关特征研究 | 第24页 |
·菌株 TAD1 的脱氮气态产物分析 | 第24-25页 |
·菌株 TAD1 脱氮空白试验及产氨量试验 | 第25-26页 |
·菌株 TAD1 的耐氨性试验 | 第26页 |
·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主要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菌株 TAD1 的脱氮效果及相关特征研究 | 第30-33页 |
·菌株 TAD1 的脱氮气态产物分析 | 第33-34页 |
·菌株 TAD1 脱氮空白试验及产氨量试验 | 第34页 |
·菌株 TAD1 的耐氨性试验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菌株 TAD1 脱氮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6页 |
·引言 | 第37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菌源与培养基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优化单一影响因素对菌株 TAD1 的脱氮影响 | 第37页 |
·单一影响因素优化后菌株 TAD1 的脱氮气态产物分析 | 第37-38页 |
·单一影响因素优化后菌株 TAD1 的脱氮效果和特征 | 第38页 |
·菌株 TAD1 传代脱氮稳定性试验 | 第38页 |
·分析方法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优化单一影响因素对菌株 TAD1 的脱氮影响 | 第38-42页 |
·单一影响因素优化后菌株 TAD1 的脱氮气态产物分析 | 第42页 |
·单一影响因素优化后菌株 TAD1 的脱氮效果和特征 | 第42-44页 |
·菌株 TAD1 传代脱氮稳定性试验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菌株 TAD1 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 | 第46-54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7-49页 |
·菌源与培养基 | 第47页 |
·实验方法与设计 | 第47-49页 |
·分析方法 | 第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3页 |
·Plackett-Burman 实验 | 第49-50页 |
·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实验 | 第50-53页 |
·回归方程的建立及模型显著性分析 | 第50-51页 |
·寻求最优值 | 第51-52页 |
·回归模型实验验证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基于 TAD1 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 第54-62页 |
·引言 | 第5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实验设备 | 第55页 |
·实验用水 | 第55-56页 |
·分析方法 | 第5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启动阶段微生物脱氮情况 | 第56-58页 |
·曝气生物滤池运行过程中的因素影响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1.结论 | 第62-63页 |
2.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