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批评意识”的理论溯源 | 第11-20页 |
第一节 方法论的奠基石:现象学 | 第11-16页 |
一、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对日内瓦学派的影响 | 第12-13页 |
二、 梅洛 - 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对日内瓦学派的影响 | 第13-16页 |
第二节 柏格森直觉主义与“绵延”说的影响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狄尔泰解释学的理论传承 | 第17-19页 |
第四节 浪漫主义传统对日内瓦学派的影响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批评意识”理论的主体研究 | 第20-39页 |
第一节 “批评意识”的核心理论 | 第20-25页 |
一、 我思 | 第20-22页 |
二、 认同 | 第22-24页 |
三、 意向性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批评意识”理论内部的差异性 | 第25-32页 |
一、 马赛尔·雷蒙——“认同批评” | 第26-27页 |
二、 阿尔贝·贝甘——“主观批评” | 第27-29页 |
三、 乔治·布莱——“意识批评” | 第29-31页 |
四、 让·斯塔罗宾斯基——“凝视”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批评意识”与其他批评方法的不同 | 第32-39页 |
一、 与现象学的比较 | 第33-34页 |
二、 与新批评的比较 | 第34-37页 |
三、 与接受美学的比较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批评意识”对审美解释研究的意义与局限性 | 第39-43页 |
第一节 “批评意识”理论的意义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批评意识”理论的局限性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