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广客运专线过渡段沉降分析与控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引言 | 第11页 |
·武广客运过渡段情况 | 第11-12页 |
·过渡段沉降产生差异的原因 | 第12-14页 |
·地基条件方面的因素 | 第12-13页 |
·施工不完善的原因 | 第13页 |
·填料的原因 | 第13页 |
·横向结构物与过渡段间刚柔变化的原因 | 第13-14页 |
·雨水渗漏的原因 | 第14页 |
·重结构物、轻路基意识的原因 | 第14页 |
·沉降观测分析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武广客运专线过渡段技术特点 | 第16-27页 |
·武广高铁过渡段地基施工技术 | 第16-18页 |
·过渡段结构形式 | 第18-23页 |
·桥路过渡段 | 第19页 |
·路基与横向结构物(框架涵、箱涵)过渡段 | 第19-20页 |
·路堤与路堑过渡段设置形式 | 第20-21页 |
·桥与路堑过渡段 | 第21-22页 |
·半填半挖及不同岩土组合的路基过渡段 | 第22-23页 |
·路基与隧道过渡段 | 第23页 |
·过渡段施工技术标准 | 第23-26页 |
·过渡段填筑压实标准 | 第23-24页 |
·填筑工艺流程 | 第24页 |
·填筑工序 | 第24-25页 |
·填筑方案及压实 | 第25页 |
·压实机械性能与工艺参数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武广客运专线过渡段沉降监测方案 | 第27-45页 |
·引言 | 第27页 |
·过渡段沉降监测总体方案 | 第27-28页 |
·过渡段沉降观测目的 | 第27页 |
·沉降观测内容 | 第27-28页 |
·过渡段测点布置原理 | 第28-34页 |
·人员、仪器设备 | 第34-41页 |
·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 第34-35页 |
·测量仪器配备 | 第35页 |
·配备测量元件 | 第35-38页 |
·仪器技术要求 | 第38-41页 |
·观测方法 | 第41-44页 |
·观测方法 | 第41-42页 |
·观测要求 | 第42页 |
·观测时间及频次的要求 | 第42-43页 |
·建立沉降观测网 | 第43页 |
·参考系的选择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沉降观测分析方法 | 第45-55页 |
·沉降原理 | 第45页 |
·沉降预测方法 | 第45-50页 |
·分层总和计算法 | 第46-47页 |
·曲线拟合预测计算方法 | 第47-49页 |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方法 | 第49-50页 |
·武广客运专线沉降预测采取的方法 | 第50-54页 |
·计算理论值 | 第50-51页 |
·预测计算结果和实测沉降值的比较 | 第51页 |
·各观测断面沉降拟合曲线的推导 | 第51-53页 |
·观测断面工后沉降预测标准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过渡段沉降观测分析及控制 | 第55-95页 |
·线路开通前过渡段沉降分析评估及控制 | 第55-76页 |
·过渡段观测实例 | 第55-57页 |
·沉降预测分析方法 | 第57页 |
·观测数据分析 | 第57-58页 |
·典型观测断面沉降过程曲线及工后沉降预测曲线 | 第58-75页 |
·过渡段开通前沉降分析结论 | 第75-76页 |
·武广客运专线运营中过渡段沉降情况分析 | 第76-80页 |
·过渡段观测数据实例 | 第76-79页 |
·观测数据特点 | 第79页 |
·沉降分析结论 | 第79-80页 |
·过渡段病害控制 | 第80-95页 |
·过渡段病害产生的因素 | 第80-81页 |
·过渡段病害整治原理 | 第81页 |
·武广客运专线处理道床板病害整治方案措施 | 第81-9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结论 | 第95页 |
·进一步研究内容和方向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工作简历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