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仪器、仪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结构论文

高、低温环境下典型微结构动态特性及测试技术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CONTENTS第11-14页
图表目录第14-18页
主要符号表第18-19页
1 绪论第19-37页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9-20页
   ·MEMS动态测试中的激励技术第20-27页
     ·静电激励第20-21页
     ·压电激励第21-22页
     ·热激励第22-24页
     ·声波激励第24-25页
     ·底座激励第25-27页
     ·其它激励方法第27页
   ·MEMS动态测试中的振动检测技术第27-32页
     ·频闪干涉测振技术第28-29页
     ·计算机微视觉技术第29-30页
     ·激光多普勒测振技术第30-32页
     ·其它测振方法第32页
   ·非常态环境下MEMS的动态特性及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第32-35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5-37页
2 微悬臂梁固有频率的温度系数模型第37-48页
   ·引言第37页
   ·等截面矩形微悬臂梁固有频率的温度系数模型第37-41页
     ·等截面矩形微悬臂梁的固有频率第37-39页
     ·等截面矩形微悬臂梁固有频率的温度系数第39-41页
   ·梯形微悬臂梁固有频率的温度系数模型第41-46页
     ·梯形微悬臂梁的固有频率第41-45页
     ·梯形微悬臂梁固有频率的温度系数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8页
3 微结构的冲击底座激励方法研究第48-65页
   ·引言第48页
   ·中击底座激励方法的原理第48-50页
   ·基于压电陶瓷的冲击底座激励方法第50-55页
     ·基于压电陶瓷的冲击底座激励方法的原理第50-51页
     ·压电陶瓷的冲击激励带宽分析第51-54页
     ·压电陶瓷的实际输出响应信号分析第54-55页
   ·基于激波的冲击底座激励方法第55-64页
     ·基于激波的冲击底座激励方法的原理第55-58页
     ·放电回路参数对激励装置输出特性的影响分析第58-61页
     ·基于激波的冲击底座激励方法的可行性验证第61-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4 低温环境微结构动态特性测试系统第65-83页
   ·引言第65页
   ·测试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分析第65-70页
     ·微结构激励方法的分析第65-66页
     ·微结构振动响应获取方法的分析第66-67页
     ·低温环境实现方法的分析第67-69页
     ·测试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第69-70页
   ·激励装置的研制第70-73页
     ·基于压电陶瓷的冲击底座激励装置第70-72页
     ·压电陶瓷冲击激励电源第72-73页
   ·低温环境的实现第73-75页
   ·真空环境腔体的研制第75-78页
   ·微结构振动响应的检测第78-82页
     ·激光多普勒测振仪的工作原理第78-80页
     ·激光的聚焦以及光斑在微结构上的定位第80-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5 高温环境微结构动态特性测试系统第83-97页
   ·引言第83页
   ·测试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分析第83-89页
     ·微结构激励方法分析第83-86页
     ·微结构振动响应获取方法分析第86页
     ·高温环境实现方法分析第86-88页
     ·测试系统总体技术方案设计第88-89页
   ·激励装置的研制第89-93页
     ·放电电极的设计第89-90页
     ·充电和放电回路设计第90-91页
     ·基于激波的冲击底座激励装置第91-93页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第93-95页
   ·微结构振动响应的检测第95-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6 高、低温环境下单晶硅微悬臂梁动态特性测试实验第97-122页
   ·引言第97页
   ·测试用的单晶硅微悬臂梁第97-99页
   ·微悬臂梁动态特性参数的提取方法第99-101页
   ·室温环境下单晶硅微悬臂梁的动态特性测试实验第101-106页
   ·低温环境下单晶硅微悬臂梁的动态特性测试实验第106-112页
   ·高温环境下单晶硅微悬臂梁的动态特性测试实验第112-118页
   ·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第118-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2-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33-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作者简介第135-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小型加速度计的精密装配及影响性能的因素研究
下一篇: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高效随机振动分析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