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的“发展变异”原则--以《第四交响曲》为例
| 论文摘要 | 第1-6页 |
| 引言 | 第6-12页 |
| 一、关于选题 | 第6-7页 |
| 二、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7-9页 |
| 三、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第一章 “发展变异”的历史来源及其延展内涵 | 第12-24页 |
| 第一节 勋伯格眼中的勃拉姆斯 | 第12-14页 |
| 第二节 “发展变异”的概念内涵 | 第14-24页 |
| 一、勋伯格的“发展变异”观 | 第14-21页 |
| 二、卡尔·达尔豪斯的“发展变异”观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音乐分析 | 第24-63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创作概况和音乐特点 | 第24-27页 |
| 一、创作概况 | 第24-25页 |
| 二、三大音乐特点 | 第25-27页 |
| 第二节 各乐章结构的“发展变异”分析 | 第27-63页 |
| 一、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 第27-41页 |
| (一) 呈示部“发展变异”解析 | 第27-38页 |
| (二) 展开部 | 第38-40页 |
| (三) 再现部音乐特点 | 第40-41页 |
| 二、第二乐章音乐分析 | 第41-46页 |
| (一) 呈示部“发展变异”解析 | 第42-46页 |
| (二) 再现部音乐特点 | 第46页 |
| 三、第三乐章音乐分析 | 第46-55页 |
| (一) 呈示部“发展变异”解析 | 第47-51页 |
| (二) 展开部发展特点 | 第51-53页 |
| (三) 再现部布局特点 | 第53-55页 |
| 四、末乐章音乐分析(帕萨卡利亚) | 第55-63页 |
| (一) 主题来源 | 第56-58页 |
| (二) 第四乐章音乐分析 | 第58-63页 |
| (1) “呈示部” | 第59-60页 |
| (2) “展开部” | 第60-61页 |
| (3) “再现部” | 第61-63页 |
| 第三章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创意特点 | 第63-69页 |
| 第一节 节奏因素的结构定位与统一性 | 第63-65页 |
| 第二节 三度音程的贯穿 | 第65-67页 |
| 第三节 形式结构的创新特点 | 第67-69页 |
| 附录 | 第69-73页 |
| 结语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