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实际意义 | 第9-10页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页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4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成人教育 | 第14-15页 |
·农村成人教育 | 第15页 |
2 理论依据 | 第15-18页 |
·弗莱雷的农村成人扫盲论 | 第15-16页 |
·舒马赫的农村发展与教育理论 | 第16页 |
·苏霍姆林斯基的农村“和谐教育”理论 | 第16页 |
·舒尔茨的农村人力资本理论 | 第16-17页 |
·科学发展观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农村成人教育的特点与重要意义 | 第18-24页 |
1 成人教育的特点 | 第18-20页 |
·成人教育具有非强制性和非正规性 | 第18-19页 |
·成人教育具有社会性 | 第19页 |
·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多样化 | 第19-20页 |
·成人教育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 | 第20页 |
2 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20-24页 |
·有利于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 第20-21页 |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 第21-22页 |
·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22页 |
·有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第22-24页 |
第四章 长沙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 第24-29页 |
1 长沙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 | 第24-25页 |
·长沙市的概况 | 第24-25页 |
·长沙市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25页 |
2 长沙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 | 第25-29页 |
·农村成人教育呈现衰退趋势 | 第26页 |
·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不符合农村发展需求 | 第26-27页 |
·农村成人教育资源流失较为严重,办学条件恶化 | 第27-29页 |
第五章 影响长沙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 | 第29-39页 |
1 农民自身障碍因素 | 第29-33页 |
·传统观念的影响 | 第29页 |
·缺乏参加再教育的动力 | 第29-30页 |
·农民经济实力有限 | 第30-31页 |
·文化基础薄弱,再教育效果被弱化 | 第31-32页 |
·缺乏专业系统的再教育规划与指导 | 第32-33页 |
2 教育机构的因素 | 第33-35页 |
·师资力量薄弱 | 第33-34页 |
·教学内容滞后,无法满足农民实际需要 | 第34页 |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教育应有之义 | 第34-35页 |
3 政府管理服务因素 | 第35-39页 |
·农村成人教育政策和体制脱离实际 | 第35-36页 |
·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第36页 |
·对农村成人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 第36-37页 |
·基层政府的短视使农村成人教育缺乏宣传、引导 | 第37页 |
·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 | 第37-39页 |
第六章 推进长沙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的对策 | 第39-45页 |
1 充分调动农民参加成人教育的积极性 | 第39-41页 |
·加强宣传力度,解放农民思想 | 第39页 |
·促进农村成教网络化,方便农民接受教育 | 第39-40页 |
·小额信贷支持,解决农民培训费用来源问题 | 第40页 |
·根据农民文化水平灵活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 | 第40页 |
·建立农村成教信息平台 | 第40-41页 |
2 不断改革完善教育机构,促进农村成教稳步发展 | 第41-43页 |
·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 第41页 |
·根据农村经济发的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和方式 | 第41-42页 |
·创建灵活多样的经费筹集模式 | 第42-43页 |
3 提高政府部门对农村成教的重视度 | 第43-45页 |
·政府部门自身树立对农村成教的正确认识 | 第43页 |
·完善成人教育的政策、制度和体制保障 | 第43页 |
·加强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 | 第43-44页 |
·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成教的有效管理和领导 | 第44-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