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音乐史论文--中国论文

江苏“五大宫调”音乐文化研究

目录第1-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9-20页
第一章 文化渊源及流传现状第20-31页
 第一节 文化渊源第20-25页
  一、名称来源第20-22页
  二、文化背景第22-23页
  三、音乐背景第23-25页
 第二节 流传现状第25-31页
  一、流传途径第25-26页
  二、存活现状第26-31页
第二章 文献、曲谱资料研究第31-37页
 第一节 文献资料第31-35页
  一、文献统计第31-34页
  二、变体形式第34-35页
 第二节 曲谱资料第35-37页
第三章 [南调]曲牌研究第37-60页
 第一节 历史渊源第37-39页
 第二节 唱腔分析第39-47页
  一、腔词关系第39-42页
  二、旋律特征第42-46页
  三、程式性特征第46-47页
 第三节 流变特征第47-50页
  一、整腔延用第47-50页
  二、核腔延用第50页
 第四节 [南调]与[寄生草]第50-55页
  一、曲词比较第51-52页
  二、唱腔比较第52-54页
  三、古今传承第54-55页
 第五节 不同曲种中的[南调]第55-60页
  一、鲁南五大调中的[大寄生草]第55-56页
  二、单弦牌子曲中的[寄生草]第56-57页
  三、福建飏歌中的[寄生草]第57-60页
第四章 [软平调]曲牌研究第60-76页
 第一节 历史渊源第60-61页
 第二节 《借云馆小唱》中的[软平]第61-67页
  一、曲词比较第62-63页
  二、唱腔比较第63-66页
  三、古今传承第66-67页
 第三节 流变特征第67-72页
  一、词格流变第67-68页
  二、唱腔流变第68-72页
  三、程式性特征第72页
 第四节 [软平调]与[扬州歌]第72-76页
第五章 [叠落]曲牌研究第76-93页
 第一节 历史渊源第76-77页
 第二节 《张鞠田琴谱》中的[跌落]第77-81页
  一、曲词比较第77-80页
  二、牌名初探第80-81页
 第三节 曲牌来源考第81-85页
  一、佛曲说第81-83页
  二、个人创作说第83页
  三、曲牌衍变说第83-85页
 第四节 流变特征第85-89页
  一、“词叠”的“传统形式”第85-86页
  二、“腔叠”的“变化形式”第86-89页
 第五节 不同曲种中的[叠落]第89-93页
  一、大调曲子中的[叠落]第90-91页
  二、湖北小曲中的[叠落金钱]第91页
  三、俚曲中的[叠落金钱]第91页
  四、程式性特征第91-93页
第六章 [波扬]曲牌研究第93-110页
 第一节 历史渊源第93-94页
 第二节 牌名初探第94-96页
 第三节 唱腔分析第96-98页
  一、腔词关系第96页
  二、旋律特征第96-98页
  三、程式性特征第98页
 第四节 [波扬]与[山坡羊]第98-103页
  一、曲词比较第99页
  二、唱腔比较第99-101页
  三、唱腔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第101-103页
 第五节 戏曲中的[波扬]第103-105页
  一、整腔延用第103-104页
  二、核腔延用第104-105页
 第六节 不同曲种中的[山坡羊]第105-110页
  一、山东琴书中的[山坡羊]第106页
  二、福建飏歌中的[山坡羊]第106-107页
  三、甘肃宝卷中的[山坡羊]第107-108页
  四、程式性特征第108-110页
第七章 [离调]曲牌研究第110-120页
 第一节 唱腔分析第110-114页
  一、腔词关系第111-112页
  二、唱腔分析第112-114页
  三、程式性特征第114页
 第二节 [鹂调]与[黄鹂调]第114-116页
  一、历史渊源第114-115页
  二、腔词分析第115-116页
 第三节 [离调]与[离京调]第116-118页
  一、腔词分析第116-117页
  二、唱腔比较第117-118页
 第四节 流变特征第118-120页
  一、音阶变化第118页
  二、腔型变化第118页
  三、用法变化第118-120页
第八章 曲调系统成因研究第120-128页
 第一节 共性内核第120-125页
  一、旋律特征第120-121页
  二、曲式结构第121-122页
  三、构曲规律第122-125页
 第二节 个性外缘第125-126页
 第三节 成因综述第126-128页
第九章 审美特征第128-135页
 第一节 “婉丽而不娇做”的旋律风格第128页
 第二节 “直白而不粗俗”的曲词内容第128-131页
 第三节 “通俗而又文人化”的语言特征第131-135页
第十章 文化内涵第135-141页
 第一节 运河文化之文化背景第135-138页
 第二节 上层曲学之文化影响第138-141页
结语第141-143页
附录第143-200页
参考文献第200-20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205-206页
致谢第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古代文学松柏题材与意象研究
下一篇:论小说家的审美观照--以中西小说经典为审视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