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产业转移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作用机理 | 第25-30页 |
·集聚和扩散是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力 | 第25-26页 |
·产业转移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作用机理 | 第26-29页 |
·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作用机理 | 第26-27页 |
·产业扩散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时序演进 | 第30-45页 |
·广州的历史 | 第30-32页 |
·广州市的形成 | 第30-31页 |
·广州市行政区划 | 第31-32页 |
·城市空间历史扩展 | 第32-40页 |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 第32页 |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 第32-33页 |
·宋代时期——三城并立的广州城 | 第33-34页 |
·明清时期——三城合一的广州城 | 第34-35页 |
·国民党政府及抗日战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 第35页 |
·新中国建立后城市空间形态 | 第35-40页 |
·广州市空间演化的阶段 | 第40-44页 |
·城市“单中心”形态时期(明清及以前) | 第40页 |
·“单中心+触角”发展期(近代~1978 年) | 第40-41页 |
·“单中心+卫星城”发展阶段(1979~1989 年) | 第41-42页 |
·“组团+卫星城”协调发展阶段(1990~1999 年) | 第42-43页 |
·“一主多副”发展阶段(2000 年以后)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广州市产业结构时序演进 | 第45-58页 |
·广州市目前产业结构特征 | 第45-48页 |
·广州市工业空间布局演进阶段 | 第48-57页 |
·老城区(广州建城-建国) | 第48-49页 |
·沿江分散组团(1949 年-1978 年) | 第49-50页 |
·“蛙跳式”空间扩散(1979 年-1989 年) | 第50-52页 |
·带状组团(1990 年-1999 年) | 第52-54页 |
·“一带三翼”(2000 年-2010 年) | 第54-55页 |
·三个产业集聚带(2010 年-2020 年)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反思与优化 | 第58-65页 |
·广州市产业转移与城市空间地域结构演变规律 | 第58-60页 |
·广州市城市空间发展的反思 | 第60-61页 |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失误 | 第60-61页 |
·城市空间发展密度过高,空间发展格局不舒展 | 第61页 |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污染加重 | 第61页 |
·广州市城市空间发展对策与建议 | 第61-64页 |
·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实现空间拓展管理 | 第62页 |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结构 | 第62-64页 |
·划定城市生态分区,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件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