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车身设计概述 | 第11-15页 |
·车身设计流程 | 第11-13页 |
·车身设计周期 | 第13-15页 |
·国内外车身概念设计领域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本文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轿车车身概念设计研究方法 | 第23-31页 |
·概念设计模型 | 第23-25页 |
·多刚体模型 | 第24页 |
·集中参数模型 | 第24-25页 |
·梁壳混合模型 | 第25页 |
·接头的模拟方法 | 第25-28页 |
·分支-扭转弹簧-分支接头 | 第26页 |
·分支-扭转弹簧-中心-扭转弹簧-分支接头 | 第26-27页 |
·超单元法 | 第27-28页 |
·概念设计流程分类 | 第28-30页 |
·逆向概念设计 | 第28-29页 |
·正向概念设计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基于正碰耐撞性的轿车车身逆向简化建模 | 第31-44页 |
·接头模型的建立 | 第31-35页 |
·接头的选取 | 第31-32页 |
·接头刚度的提取 | 第32-34页 |
·接头的建立 | 第34-35页 |
·梁单元模型的建立 | 第35-38页 |
·白车身主断面参数的提取 | 第35-37页 |
·梁单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刚度特性曲线提取 | 第38-41页 |
·概述 | 第38-39页 |
·轴向溃缩刚度特性曲线提取 | 第39-40页 |
·弯曲刚度特性曲线提取 | 第40-41页 |
·车身逆向简化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车身逆向简化模型的连接 | 第41-42页 |
·车身逆向简化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基于逆向简化模型的轿车车身正面碰撞仿真分析 | 第44-58页 |
·逆向简化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44-50页 |
·弯曲刚度计算 | 第44-45页 |
·扭转刚度计算 | 第45-46页 |
·精度与效率对比 | 第46-50页 |
·逆向简化模型正碰仿真及精度对比 | 第50-57页 |
·正碰仿真 | 第50页 |
·精度对比 | 第50-54页 |
·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基于正碰耐撞性的轿车车身正向概念设计 | 第58-76页 |
·车身拓扑优化 | 第58-61页 |
·拓扑优化概述 | 第58-59页 |
·拓扑优化流程 | 第59-61页 |
·车身概念简化模型建立 | 第61-62页 |
·基于静力分析的梁截面尺寸优化 | 第62-65页 |
·问题描述 | 第62页 |
·优化参数设定 | 第62-63页 |
·优化结果 | 第63-65页 |
·吸能构件概念设计及优化 | 第65-75页 |
·研究方案 | 第66-67页 |
·简化模型建模 | 第67-69页 |
·简化模型正碰仿真 | 第69-70页 |
·简化模型耐撞性优化 | 第70-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