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1. 辣椒简介 | 第12-23页 |
·辣椒分类 | 第12页 |
·辣椒成分 | 第12-13页 |
·辣椒用途 | 第13-15页 |
·食用 | 第13-14页 |
·药用 | 第14-15页 |
·其他用途 | 第15页 |
·世界辣椒栽培现状 | 第15-16页 |
·辣椒贸易 | 第16页 |
·干制辣椒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国外干制辣椒研究 | 第16-17页 |
·国内辣椒主产区及主栽干椒类型 | 第17页 |
·干制辣椒育种现状及利用雄性不育系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辣椒雄性不育研究 | 第18-19页 |
·辣椒雄性不育的遗传类型 | 第19-20页 |
·核不育型(Genetic Male Sterility,简称 GMS) | 第19-20页 |
·核质互作型(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简称 CMS) | 第20页 |
·辣椒雄性不育基因的来源 | 第20-21页 |
·田间自然突变的不育株 | 第20-21页 |
·交流与合作引进不育材料 | 第21页 |
·利用辣椒雄性不育分子标记的相关遗传基础研究 | 第21-23页 |
·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21-22页 |
·不育基因与保持基因分子标记 | 第22页 |
·育性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22-23页 |
·利用雄性不育系选育辣椒品种面临的问题 | 第23页 |
2 育种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常规杂交育种 | 第23-24页 |
·杂交优势育种 | 第24-25页 |
·选育亲本的原则 | 第25-27页 |
·亲本的选择原则 | 第25页 |
·亲本的选配的原则 | 第25-26页 |
·回交育种亲本选配的特点 | 第26-27页 |
·回交后代的选择 | 第27页 |
·不育系育种原理及方法 | 第27-32页 |
·两用系育种 | 第28页 |
·三系育种 | 第28-30页 |
·两用系与三系优缺点比较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新不育系及品种选育研究 | 第32-58页 |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32-37页 |
·研究材料 | 第32页 |
·材料 | 第32页 |
·田间实验安排 | 第32页 |
·保持系、恢复系筛选及不育系转育 | 第32-37页 |
·田间实验 | 第32-33页 |
·育性的调查 | 第33页 |
·育性分级标准 | 第33页 |
·育性的稳定性鉴定 | 第33-34页 |
·供试材料基因型的推定 | 第34页 |
·保持系及恢复系的筛选 | 第34-35页 |
·不育系的转育 | 第35-36页 |
·回交后代群体株数的确定 | 第35页 |
·回交代数的确定 | 第35-36页 |
·新不育系的抗病性鉴定 | 第36页 |
·不育系性状调查 | 第36页 |
·不育系与恢复系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6-3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7-54页 |
·保持系、恢复系的筛选 | 第37-42页 |
·天然不育株测交 F1 代的育性表现 | 第38-40页 |
·F_2代及父本自交育性表现 | 第40-42页 |
·不育系转育流程 | 第42-43页 |
·新不育系 41A、45A、112A、123A 育性稳定性鉴定 | 第43-44页 |
·新不育系 41A、45A、112A、123A 的抗病性鉴定 | 第44-47页 |
·病毒病的室内鉴定和田间鉴定 | 第44-45页 |
·疫病的苗期接种鉴定和田间鉴定 | 第45-47页 |
·不育系 41A、45A、112A、123A 植物学及农艺性状 | 第47页 |
·所测配杂交组合的主要产量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47-52页 |
·各杂交组合产量分析 | 第52-54页 |
5 讨论 | 第54-58页 |
·不育系的稳定性 | 第54页 |
·不育系的抗病性 | 第54-55页 |
·不育系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55-56页 |
·不育系的农艺性状 | 第56页 |
·恢复系的选育 | 第56-57页 |
·利用不育系选育出的辣椒优势杂交组合果实特征特性 | 第57页 |
·利用不育系选育辣椒品种存在的问题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