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前言 | 第7-14页 |
| 一、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 (一) 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二) 清末民初长沙私立中学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2-13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二) 本文框架 | 第12-13页 |
| 四、关于研究时限和若干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清末民初长沙私立中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 第14-25页 |
| ·时代背景 | 第14-17页 |
| ·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 第14-16页 |
|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第16-17页 |
| ·政治条件 | 第17-20页 |
| ·湖南维新运动的教育改革 | 第17页 |
|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 | 第17-19页 |
| ·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第19-20页 |
| ·思想文化基础 | 第20-25页 |
| ·湖湘文化的影响和湖南的教育传统 | 第20-21页 |
| ·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传入 | 第21-22页 |
| ·教育改革思潮的兴起 | 第22-23页 |
| ·教育家群体的形成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清末民初长沙私立中学的创办及其发展 | 第25-36页 |
| ·创建办发展的过程 | 第25-28页 |
| ·清末(1902-1911)长沙私立中学的创办 | 第25-26页 |
| ·民初(1912-1925)长沙私立中学的进一步发展 | 第26-28页 |
| ·创办主体与经费来源 | 第28-30页 |
| ·教育家和社会贤达集资创办 | 第28-29页 |
| ·近代实业家创办 | 第29页 |
| ·外国教会创办 | 第29-30页 |
| ·教师与学生 | 第30-32页 |
| ·教师来源与教师素质 | 第30-31页 |
| ·学生来源与学生去向 | 第31-32页 |
| ·政府对私立中学的政策 | 第32-36页 |
| ·政府对私立中学的态度 | 第33-35页 |
| ·政府给予的资助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清末民初长沙私立中学的办学情况 | 第36-43页 |
| ·办学宗旨 | 第36-37页 |
| ·课程与教学 | 第37-40页 |
| ·课程设置 | 第37-39页 |
| ·教学环境 | 第39-40页 |
| ·教学模式和方法 | 第40页 |
| ·学校管理 | 第40-42页 |
| ·学校管理体制 | 第40-41页 |
| ·学校内部管理 | 第41-42页 |
| ·民主革命活动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清末民初长沙私立中学个案研究——艺芳女校 | 第43-48页 |
| ·艺芳女校的创建历程 | 第43-45页 |
| ·曾宝荪及艺芳女校的创办背景 | 第43-44页 |
| ·艺芳女校创办的经过 | 第44-45页 |
| ·艺芳女校的办学特点 | 第45-46页 |
| ·艺芳女校的民主活动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清末民初长沙私立中学的办学评价 | 第48-56页 |
| ·清末民初长沙私立中学的历史地位 | 第48-49页 |
| ·促进清末民初湖南教育事业的完善 | 第48-49页 |
| ·推动清末民初湖南革命事业的发展 | 第49页 |
| ·清末民初长沙私立中学的办学经验 | 第49-51页 |
| ·清末民初长沙私立中学的局限性 | 第51-52页 |
| ·清末民初长沙私立中学的启示 | 第52-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