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补注》音切声类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10页 |
|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 第10-11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11-13页 |
| 一、内部互证法 | 第11-12页 |
| 二、音义互联法 | 第12页 |
| 三、参照、对比分析法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楚辞补注》概述 | 第13-15页 |
| 第一节 作者介绍 | 第13页 |
| 一、生平简介 | 第13页 |
| 二、相关著作 | 第13页 |
| 第二节 成书背景 | 第13-14页 |
| 第三节 内容体例 | 第14-15页 |
| 第三章 《楚辞补注》异读字读音厘定 | 第15-29页 |
| 第四章 声类 | 第29-60页 |
| 第一节 唇音 | 第29-33页 |
| ·帮(非)类 | 第29-30页 |
| ·滂(敷)类 | 第30-31页 |
| ·並(奉)类 | 第31-32页 |
| ·明(微)类 | 第32-33页 |
| 第二节 舌音 | 第33-39页 |
| ·端类 | 第33页 |
| ·知类 | 第33-34页 |
| ·透类 | 第34-35页 |
| ·徹类 | 第35页 |
| ·定类 | 第35-36页 |
| ·澄类 | 第36-37页 |
| ·泥类 | 第37页 |
| ·娘类 | 第37-38页 |
| ·来类 | 第38-39页 |
| 第三节 齿音 | 第39-45页 |
| ·精类 | 第39-40页 |
| ·清类 | 第40-41页 |
| ·从类 | 第41-42页 |
| ·心类 | 第42页 |
| ·邪类 | 第42-43页 |
| ·日类 | 第43页 |
| ·庄类 | 第43-44页 |
| ·初類 | 第44页 |
| ·崇类 | 第44-45页 |
| ·生类 | 第45页 |
| 第四节 正齿音 | 第45-48页 |
| ·章类(照三) | 第45-46页 |
| ·昌类 | 第46页 |
| ·船类 | 第46-47页 |
| ·书类 | 第47页 |
| ·禅类 | 第47-48页 |
| 第五节 牙音 | 第48-53页 |
| ·见类 | 第48-50页 |
| ·溪类 | 第50-51页 |
| ·群类 | 第51-52页 |
| ·疑类 | 第52-53页 |
| 第六节 喉音 | 第53-59页 |
| ·影类 | 第53-54页 |
| ·喻类 | 第54-56页 |
| ·曉类 | 第56-57页 |
| ·匣类 | 第57-58页 |
| ·云类 | 第58-59页 |
| 第七节 声类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5页 |
| 附录A: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