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 第14-15页 |
| 3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19页 |
| 1 地理位置及面积 | 第17页 |
| 2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7-18页 |
| ·气候条件 | 第17页 |
| ·地形地貌条件 | 第17页 |
| ·植被状况 | 第17-18页 |
| 3 历史与社会经济条件 | 第18-19页 |
| ·历史上的安徽 | 第18页 |
| ·区位优势 | 第18页 |
| ·交通条件 | 第18页 |
| ·工业发展状况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安徽省“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碳收支估算模型的建立 | 第19-31页 |
| 1 碳收支估算简介 | 第19-21页 |
| ·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碳收支估算 | 第19-20页 |
| ·“自然—经济”复合系统 | 第20-21页 |
| 2 碳收支估算模型的建立 | 第21-30页 |
| ·CO_2 吸收量估算模型的建立 | 第21-25页 |
| ·林地 | 第21-22页 |
| ·湿地 | 第22-23页 |
| ·城市园林绿地 | 第23页 |
| ·耕地 | 第23-24页 |
| ·牧草地 | 第24-25页 |
| ·CO_2 排放量估算模型的建立 | 第25-30页 |
| ·土壤及水面呼吸释放CO_2 的计算 | 第26-27页 |
| ·化石燃料燃烧释放CO_2 的计算 | 第27-28页 |
| ·人体及主要牲畜呼吸释放CO_2 的计算 | 第28-29页 |
| ·水泥生产排放CO_2 的计算 | 第29页 |
| ·木材消费释放CO_2 的计算 | 第29-30页 |
| 3 数据来源及可靠性分析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安徽省碳收支的时空特征分析 | 第31-57页 |
| 1 安徽省碳收支时间特征分析 | 第31-43页 |
| ·安徽省20 年来净固碳量特征 | 第31-34页 |
| ·安徽省20 年来碳释放量特征 | 第34-39页 |
| ·安徽省20 年来净固碳量与释碳量的对比分析 | 第39-43页 |
| 2 安徽省碳收支空间特征分析 | 第43-51页 |
| ·安徽省不同地区碳固定量的特征 | 第43-46页 |
| ·安徽省不同地区碳释放量的特征 | 第46-48页 |
| ·安徽省不同地区净固碳量与释碳量的对比分析 | 第48-51页 |
| 3 影响安徽省碳收支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51-57页 |
| ·化石燃料的燃烧 | 第51-54页 |
| ·水泥的大量生产 | 第54页 |
| ·人口增长 | 第54-55页 |
| ·土地利用变化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措施与建议 | 第57-65页 |
| 1 增加CO_2 的吸收 | 第57-59页 |
| ·改善土地利用方式 | 第57-58页 |
| ·造林与养林、育林相结合 | 第58-59页 |
| 2 减少CO_2 的排放 | 第59-63页 |
| ·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59页 |
| ·采用各种先进的CO_2 减排技术 | 第59-60页 |
| ·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能耗 | 第60页 |
| ·针对本省工业特点,发展循环经济 | 第60-61页 |
|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 第61-62页 |
| ·实行经济激励机制 | 第62-63页 |
| ·回收利用CO_2,将CO_2 资源化 | 第63页 |
| 3 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5-66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