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19页 |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学术价值 | 第11页 |
(三) 现实作用 | 第11-12页 |
二、 学术史综述 | 第12-16页 |
(一) 社会生活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二) 对建国后不同政策影响下农村社会生活的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三、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 重点 | 第16页 |
(二) 难点 | 第16页 |
(三) 创新点 | 第16-17页 |
四、 相关界定 | 第17页 |
(一) 时间界定 | 第17页 |
(二) 空间界定 | 第17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7页 |
五、 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 历史分析法 | 第17页 |
(二)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 第17-18页 |
(三) 实证与理论相结合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鲁西南地区风土风貌和社会历史状况 | 第19-28页 |
一、 鲁西南地区基本概况 | 第19-20页 |
二、 鲁西南地区的社会历史沿革 | 第20-21页 |
三、 合作化运动前的鲁西南农村社会状况 | 第21-26页 |
(一) 土改前的鲁西南农村状况 | 第21-22页 |
(二) 土改运动对鲁西南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 | 第22-24页 |
(三) 土地改革是鲁西南乡村一体化的开端 | 第24-26页 |
四、 衣食住行在土改前后发生变化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合作化运动下的鲁西南农村社会生活 | 第28-46页 |
一、 关于互助合作的畅想 | 第28-29页 |
二、 鲁西南农民参加合作化运动 | 第29-34页 |
(一) 开展合作化运动的原因 | 第29-32页 |
(二) 农村各阶层参加合作社的动机 | 第32-34页 |
三、 鲁西南农民在合作社中的生活 | 第34-39页 |
(一) 合作化运动在鲁西南地区的开展 | 第34-35页 |
(二) 贫农、新中农入社未解决实际困难 | 第35-37页 |
(三) 社员对合作社的失望情绪逐渐增加 | 第37-38页 |
(四) 农民普遍消极怠工 | 第38-39页 |
四、 合作社中的社干和社员 | 第39-43页 |
(一) 群众觉悟不能等 | 第40-41页 |
(二) 社干左右为难 | 第41-42页 |
(三) 社员组织性闹社 | 第42-43页 |
五、 合作化运动下的农村社会生活变化 | 第43-46页 |
第三章 统购统销下的鲁西南农村社会生活 | 第46-65页 |
一、 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及相关规定 | 第46-48页 |
二、 群众对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反映 | 第48-52页 |
(一) 群众怕缺粮,精神很紧张 | 第49-50页 |
(二) 群众闹统销,干部很紧张 | 第50-52页 |
三、 统购中的干部和群众 | 第52-62页 |
(一) “统购者”与“被统购者” | 第52-58页 |
(二) 群众生活陷入困境 | 第58-60页 |
(三) 干部群众对政策的“软对抗” | 第60-62页 |
四、 统购统销政策的发展与取消 | 第62-63页 |
五、 统购统销政策下农民社会生活变化 | 第63-65页 |
第四章 “二五时期”的鲁西南农村社会生活 | 第65-79页 |
一、 “大跃进”形势下的鲁西南农村社会生活 | 第65-70页 |
(一) “大跃进”的发动 | 第65-66页 |
(二) 鲁西南农民对社会主义生活的向往 | 第66-67页 |
(三) 大修水利 | 第67-68页 |
(四) 挂元帅抛卫星 | 第68-70页 |
二、 人民公社化运动下的鲁西南农村社会生活 | 第70-74页 |
(一) “大锅饭” | 第71-73页 |
(二) 公共食堂出现的问题 | 第73-74页 |
三、 三年困难时期的鲁西南农村社会生活 | 第74-77页 |
(一) 流 亡 | 第74-75页 |
(二) 疾病与非正常死亡 | 第75-77页 |
四、 一切为了生存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四清”时期的鲁西南农村社会生活 | 第79-100页 |
一、 “四清”政策的演变 | 第79-80页 |
二、 鲁西南地区的“四清”动员 | 第80-88页 |
(一) 农民对“四清”理论的学习 | 第80-83页 |
(二) 发动群众诉苦,揭阶级斗争盖子 | 第83-87页 |
(三) 传统与反传统 | 第87-88页 |
三、 “四清”中的干部生活 | 第88-94页 |
(一) 工作队干部的“三同”生活 | 第88-90页 |
(二) 干部的问题与教育 | 第90-94页 |
四、 “四清”与农业生产 | 第94-96页 |
五、 “四清”运动下鲁西南农村社会生活变化 | 第96-100页 |
(一) 再次出现的成分争议 | 第96页 |
(二) 农村中出现分田到户 | 第96-97页 |
(三) 社会风气逐渐文明化 | 第97-98页 |
(四) 鲁西南地区农民衣食住行的变化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建国初期农村社会生活的特点及成因 | 第100-104页 |
一、 农村社会生活的特点 | 第100-101页 |
(一) 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 | 第100页 |
(二) 农村社会生活变迁的滞后性 | 第100-101页 |
二、 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原因探究 | 第101-104页 |
(一) 政治因素是农村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促动力 | 第101-102页 |
(二) 经济因素在农村社会生活变化中起决定作用 | 第102-103页 |
(三) 文化因素在农村社会生活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一、 档案资料(菏泽市档案局资料) | 第104-106页 |
二、 经典著作 | 第106页 |
三、 文件及资料集 | 第106-107页 |
四、 回忆录 | 第107页 |
五、 相关著作(国内) | 第107-109页 |
六、 国外著作 | 第109页 |
七、 期刊论文 | 第109-111页 |
八、 硕博论文 | 第111页 |
九、 网络资源 | 第111-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3页 |
后记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