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语文教学论文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价研究

致谢第1-5页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7页
第1章 引论第17-23页
   ·本研究的缘起第17-18页
   ·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18-20页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第20-21页
   ·本研究的框架第21-23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3-64页
   ·引言第23页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现状第23-29页
     ·对写作的认识的转变第23-25页
     ·关于写作评改方式的看法第25-26页
     ·有关范文对写作影响的相关研究第26-28页
     ·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研究第28-29页
   ·动态评估第29-54页
     ·动态评估的界定第29-40页
     ·DA 产生的背景第40-45页
     ·DA 的理论基础第45-51页
     ·DA 的主要模式和方法第51-54页
   ·外语教育领域中的 DA 研究及应用第54-64页
     ·国外二语习得研究中 DA 研究实践第54-58页
     ·DA 框架下的二语能力发展模型第58-61页
     ·国内外语教育研究领域的 DA 研究状况第61-64页
第3章 DA模式构建与实验设计第64-83页
   ·引言第64页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 DA 模式建构第64-75页
     ·建构原则第66-67页
     ·动态评估教学实验流程第67-69页
     ·具体评估模式及介入活动设计第69-75页
   ·研究方法第75-83页
     ·实验班级第75-76页
     ·数据采集第76-80页
     ·分析工具第80-83页
第4章 DA教学干预对学生写作影响的量化分析第83-120页
   ·引言第83页
   ·DA 介入干预前学生英语写作活动现状调查及分析第83-87页
     ·学生英语写作学习基本情况分析第84-85页
     ·实验前学生对英语写作的认识第85-87页
   ·DA 实践对学生英语写作行为的影响第87-103页
     ·实验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的转变第87-89页
     ·DA 框架下学生写作策略的变化分析第89-95页
     ·DA 框架下学生的英语写作积极性变化第95-103页
   ·DA 实践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第103-109页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对比分析第104页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英语写作总体成绩变化分析第104-105页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英语写作各层面成绩的变化分析第105-106页
     ·实验班内部不同水平学生实验前后写作各层面成绩变化分析第106-109页
   ·实验班学生对DA框架下的教学介入的评价第109-111页
   ·教师对DA教学干预活动实践的评价和感悟第111-113页
   ·讨论第113-116页
     ·评教结合能够促进教学相长第114页
     ·动态的介入有助于不断提升学生写作的自主性第114-115页
     ·改善教学互动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不断发展第115-116页
   ·小结第116-120页
第5章 DA教学干预对学生写作影响的微变化分析第120-159页
   ·引言第120页
   ·日常写作行为的变化第120-127页
     ·个案 M 基本情况介绍第120-123页
     ·对 M 日常写作行为的干预及其变化第123-127页
   ·写前阶段行为的变化第127-133页
     ·学生对作文命题形式的态度的变化第127-128页
     ·写前策略个性化指导干预第128-130页
     ·课堂头脑风暴活动第130-133页
   ·互评阶段行为的变化第133-140页
     ·介入初期学生的反应第135-137页
     ·介入中期学生的反应第137-138页
     ·介入后期学生的反应第138-140页
   ·修改阶段行为的变化第140-146页
     ·介入初期学生的反应第140-142页
     ·介入中期学生的反应第142-144页
     ·介入后期学生的反应第144-146页
   ·终稿→自主阶段行为的变化第146-152页
     ·介入初期学生的反应第146-148页
     ·介入中期学生的反应第148-150页
     ·介入后期学生的反应第150-152页
   ·讨论第152-156页
     ·干预活动的连贯性是 DA 教学成功的保障第153-154页
     ·把握好教学干预的时机和质量是 DA 教学成功的关键第154-155页
     ·具体及时的目标干预能够推进学生的 ZPD 不断发展第155-156页
   ·小结第156-15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59-165页
   ·结论第159-163页
   ·本研究的贡献和创新点第163-164页
   ·今后研究的设想与展望第164-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6页
附录第176-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府技术创新政策模式比较研究
下一篇:拟南芥PPR蛋白PDM1调控rpoA基因转录后表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