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现代汉语“有A有B”格式多角度考察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零 绪论第11-17页
   ·选题意义第11-12页
   ·研究现状述评第12-15页
     ·关于四字组合单位的研究第12-13页
     ·与“有 A 有 B”格式相关问题的研究第13-15页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及语料来源第15-17页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15页
     ·语料来源第15-17页
第一章 “有 A 有 B”格式的结构特点和句法功能第17-27页
   ·格式的结构特点第17-21页
     ·A、B 的音节构成第17页
     ·A、B 的语法性质第17-21页
   ·格式的变式第21-22页
     ·“有 A 有 B 有 C”第21页
     ·“有 A 有 B 又有 C”第21页
     ·“有 A 有 B 还有 C”第21-22页
     ·“有 A 有 B,有 C 有 D”第22页
   ·格式的句法功能第22-25页
     ·作谓语第22-23页
     ·作定语第23页
     ·作状语第23-24页
     ·作补语第24页
     ·作宾语第24-25页
     ·作主语第25页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二章 “有 A 有 B”格式的语义分析第27-39页
   ·格式的内部语义关系第27-28页
       ·A、B 是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语素或词第27-28页
     ·A、B 是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或词第28页
   ·格式的外部语义关系第28-32页
     ·格式的意义类型第28-30页
     ·格式的表达作用第30-32页
   ·制约 A、B 位序的因素第32-37页
     ·心理定势因素第32-34页
     ·感情色彩因素第34-35页
     ·音律规则第35-36页
     ·语用因素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有 A 有 B”格式的认知分析及语用特征第39-49页
   ·格式的认知分析第39-43页
     ·“有 A 有 B”格式整合度的等级划分标准第41页
     ·“有 A 有 B”格式整合度的等级划分第41-43页
   ·格式的语用特征第43-46页
     ·韵律特征第44页
     ·感情色彩第44-46页
     ·语体特征第46页
   ·格式的表述特征第46-47页
     ·简明经济第46-47页
     ·形象生动第47页
     ·创新能产第47页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有 A 有 B”格式的形成及发展第49-57页
   ·格式的形成第49-50页
   ·格式的发展历程第50-51页
     ·六朝以前第50页
     ·六朝—隋唐时期第50页
     ·五代—元朝时期第50-51页
     ·明清和民国时期第51页
   ·格式的发展动因第51-55页
     ·汉语双音节化趋势第51-52页
     ·格式自身韵律和语义结构第52页
     ·历代文学作品第52-54页
     ·民族文化心理因素第54-55页
   ·格式的总体发展趋势第55页
     ·开放能产,数量不断增加第55页
     ·句法功能日益丰富第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结语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5页
致谢第65-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精度谱反演方法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一种自动SQL注入攻击检测与利用系统的研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