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2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本文所做的有意义的工作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银行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有关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竞争力的概念 | 第15页 |
·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商业银行竞争力 | 第16-18页 |
·商业银行的概念及其特殊性 | 第16-17页 |
·商业银行竞争力概念 | 第17-18页 |
·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WEF和IMD的评价方法 | 第18-19页 |
·《银行家》杂志的竞争力指标排名 | 第19页 |
·穆迪、标准·普尔等国际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 | 第19-22页 |
·CAMELS评级系统以及中国监管当局对银行的风险监控 | 第22页 |
·国内学者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4-33页 |
·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 第24-25页 |
·目的性和时效性相结合原则 | 第24页 |
·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 第24页 |
·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 | 第24页 |
·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 第24-25页 |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5-33页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3-42页 |
·竞争力度量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33-35页 |
·评价方法分类 | 第33页 |
·软评价与硬评价的利弊 | 第33-34页 |
·本文所用的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本文所用的评价方法简介 | 第35-41页 |
·群体层次分析法 | 第35-38页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8-39页 |
·熵值法 | 第39-41页 |
·评价流程图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及系统实现 | 第42-58页 |
·我国商业银行上市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本文的数据来源 | 第43页 |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资产评价 | 第43-51页 |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过程评价 | 第51-56页 |
·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56-57页 |
·评价结果可信度及优势分析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8-60页 |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58-59页 |
·本文的不足和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I 熵值法和AHP程序代码 | 第64-79页 |
附录II 商业银行定性指标问卷调查表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主要参与课题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