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非功利作为一种价值取向 | 第9-17页 |
(一) 功利、非功利及其关系梳理 | 第9-12页 |
1. 功利的界定 | 第9-10页 |
2. 非功利的界定 | 第10-11页 |
3. 功利与非功利关系梳理 | 第11-12页 |
(二) 非功利作为一种价值取向 | 第12-17页 |
1. 价值取向的内涵 | 第12-13页 |
2. 价值取向与价值观的关系 | 第13-14页 |
3. 价值取向与行为的关系 | 第14-15页 |
4. 非功利价值取向的特征 | 第15-16页 |
5. 非功利价值取向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第16-17页 |
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有价值取向的误区分析 | 第17-24页 |
(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有价值取向的误区 | 第17-20页 |
1. 问题取向 | 第18-19页 |
2. 科学主义取向 | 第19页 |
3. 功利价值取向 | 第19-20页 |
(二) 功利价值取向盛行的原因分析 | 第20-24页 |
1. 现代哲学二元论人性观的影响 | 第20-21页 |
2. 消极心理学的影响 | 第21-23页 |
3. 当代中国社会背景的影响 | 第23-24页 |
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非功利价值取向的实现 | 第24-43页 |
(一) 非功利价值取向实现的背景------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的存在 | 第24-25页 |
(二) 非功利价值取向实现的基石------后现代思潮对“人”的解构 | 第25-31页 |
1. 重新认识“人” | 第26-27页 |
2. 重新审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学生 | 第27-31页 |
(三) 非功利价值取向的实现策略------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 | 第31-43页 |
1.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范式 | 第31-34页 |
2. 倡导积极心理学,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 第34-37页 |
3. 优势视角下实现对“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 第37-39页 |
4. 倡导积极人性观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者的生命价值 | 第39-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