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水文学论文

六盘山叠叠沟坡面生态水文过程与植被承载力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24页
第一章 绪论第24-40页
   ·引言第24-25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页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第25-2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第26-38页
     ·土壤水分研究第26-30页
     ·土壤物理性质研究第30-31页
     ·树木蒸腾的测定方法及研究进展第31-36页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进展第36-38页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第38-39页
     ·研究目标第38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8-39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39-40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方案第40-49页
   ·研究概况第40-49页
     ·六盘山自然概况第40-41页
     ·叠叠沟小流域概况第41-42页
     ·典型坡面与典型样地特征第42-49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49-55页
   ·气象特征监测第49-50页
   ·坡面、样地水分动态监测第50-51页
   ·土壤特性调查第51页
   ·植被调查第51-52页
   ·样地与坡面蒸腾耗水测定第52-55页
第四章 典型样地和坡面的土壤物理性质第55-73页
   ·典型样地的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第55-66页
     ·典型样地的土壤物理特征第55-58页
     ·典型样地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第58-61页
     ·典型样地的土壤持水性能第61-63页
     ·典型样地的土壤入渗过程第63-66页
   ·典型坡面的土壤物理性质第66-71页
     ·坡面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变异规律第66-71页
   ·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土壤水分动态第73-95页
   ·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第73-89页
     ·典型样地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第73-74页
     ·典型样地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变化第74-81页
     ·土壤含水量的坡面变化第81-89页
   ·土壤水分有效性动态变化第89-92页
   ·土壤水分亏缺状态的坡面变化规律第92-93页
   ·小结第93-95页
第六章 典型样地及典型坡面植被蒸散特征分析第95-120页
   ·阴坡华北落叶松蒸腾耗水特征第95-114页
     ·树干液流速率的季节变化第95-97页
     ·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树干液流速率变化第97-99页
     ·树木胸径对液流速率的影响第99-102页
     ·不同样木的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受样木个体差异的影响第102-106页
     ·液流通量与叶面积指数季节变化第106-108页
     ·气象因子对液流速率的影响第108-114页
   ·生长季内林内外蒸发皿的水面蒸发第114-116页
   ·阴坡华北落叶松林下蒸散特征第116-117页
   ·阴坡华北落叶松总蒸散特征第117-118页
   ·草地蒸散特征分析第118-119页
   ·小结第119-120页
第七章 典型样地水量平衡研究第120-134页
   ·林冠截留和树干茎流第120-124页
   ·枯落物层截留第124-129页
   ·降雨产流第129-130页
   ·不同样地水量平衡分析第130-132页
     ·华北落叶松林地水量平衡第130-131页
     ·草地水量平衡第131-132页
   ·小结第132-134页
第八章 不同样地及坡面植被生长研究第134-155页
   ·植被生长分析第134-144页
     ·阴坡坡面落叶松生长动态第134-137页
     ·阴坡落叶松林下草本生长动态调查第137-139页
     ·阳坡草地植被生长动态调查第139-142页
     ·半阴坡草地植被生长动态调查第142-144页
   ·土层厚度、水分条件与生产力的关系第144-147页
     ·不同坡面的土壤厚度特征第144-146页
     ·不同坡面土壤水分与草本生物量的关系第146-147页
   ·枯落物层现存量调查第147-149页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初步研究第149-153页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计算方法第149-151页
     ·典型坡面的植被承载力计算第151-153页
   ·小结第153-155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55-161页
   ·结论第155-159页
     ·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研究第155-156页
     ·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第156-157页
     ·不同植被类型蒸腾耗水规律及影响因素第157-158页
     ·不同植被类型水量平衡研究第158页
     ·植被生长分析第158-159页
   ·展望第159-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70页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第170-171页
致谢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直接脱氧液化产物生物石油的分析与精制
下一篇:赤羽病病毒囊膜糖蛋白G1基因片段的克隆表达及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