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52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生物质能的概念及种类 | 第15-16页 |
·生物质能的特点 | 第16-17页 |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的意义 | 第17-19页 |
·经济意义 | 第17-18页 |
·生态环境保护意义 | 第18页 |
·社会意义 | 第18-19页 |
·生物质的转换方式 | 第19-23页 |
·生物质的物理转换 | 第19-20页 |
·生物质的化学转换 | 第20-22页 |
·生物质的生物转换 | 第22页 |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发展情况综合比较 | 第22-23页 |
·生物质热解综述 | 第23-39页 |
·生物质热解工艺类型 | 第23-24页 |
·生物质热解过程和产物的影响因素 | 第24-28页 |
·生物质的热解机理 | 第28-33页 |
·生物质热解油的特性分析 | 第33-35页 |
·生物质热解油的精制 | 第35-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页 |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52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实验仪器 | 第52-58页 |
·实验总体路线 | 第52页 |
·原料的制备 | 第52-53页 |
·生物质原料的制备 | 第52页 |
·活性白土的制备 | 第52-53页 |
·直接脱氧液化反应器与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热值的计算 | 第54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4-56页 |
·元素分析仪 | 第54-55页 |
·气质联用仪(GC-MS) | 第55页 |
·气相色谱分析仪(GC) | 第55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第55-56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V-VIS) | 第56页 |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56页 |
·热重(TG)/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 第56页 |
·其他辅助仪器 | 第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大豆秧直接脱氧液化制备的生物石油的分析与精制 | 第58-86页 |
·本章引言 | 第58-60页 |
·实验部分 | 第60-62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6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60页 |
·生物质原料的预处理 | 第60页 |
·生物石油样品制备 | 第60页 |
·生物石油的碱洗和蒸馏馏分分析 | 第60-61页 |
·膨润土原料的预处理 | 第61页 |
·活性白土的制备 | 第61页 |
·原土与活性白土的性质测定 | 第61页 |
·生物石油深色馏分的脱色 | 第61-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77页 |
·大豆秧和生物石油碱洗前后的元素分析 | 第62-63页 |
·生物石油碱洗前后的FTIR分析 | 第63-64页 |
·生物石油碱洗前后的GC-MS分析 | 第64-70页 |
·蒸馏馏分的GC-MS分析 | 第70-71页 |
·膨润土原土与活性白土的性质表征 | 第71-75页 |
·生物石油深色馏分脱色实验分析 | 第75-76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第四章 棉杆直接脱氧液化制备的生物石油的分析与精制 | 第86-99页 |
·本章引言 | 第86页 |
·实验部分 | 第86-87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8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86-87页 |
·生物质原料的预处理 | 第87页 |
·生物石油样品制备 | 第87页 |
·生物石油的碱洗和蒸馏馏分分析 | 第87页 |
·生物石油深色馏分的脱色 | 第8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7-95页 |
·棉杆和生物石油碱洗前后的元素分析 | 第87-88页 |
·生物石油碱洗前后的GC-MS分析 | 第88-93页 |
·蒸馏馏分的GC-MS分析 | 第93-94页 |
·生物石油深色馏分脱色实验分析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第五章 生物石油中酚类化合物的分离 | 第99-122页 |
·本章引言 | 第99-100页 |
·实验部分 | 第100-102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10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00页 |
·有机膨润土的制备及性质测定 | 第100-101页 |
·生物石油样品的制备 | 第101页 |
·生物石油中酚类化合物的分离 | 第101-10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5页 |
·膨润土与有机膨润土的性质表征 | 第102-104页 |
·生物石油的GC-MS和FTIR分析 | 第104-108页 |
·生物石油中酚类化合物的分离与分析 | 第108-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2-124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4页 |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124-125页 |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文章和专利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