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绪论 | 第16-30页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二、选题原因及价值 | 第18页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27页 |
四、创新点和难点 | 第27-28页 |
五、研究思路 | 第28-30页 |
第一章 金朝宰相制度的来源和演变 | 第30-49页 |
第一节 金朝宰相制度的来源 | 第30-43页 |
一、金朝宰相制度来源之一 | 第30-38页 |
二、金朝宰相制度来源之二 | 第38-43页 |
第二节 金朝宰相制度的演变 | 第43-49页 |
一、萌芽期 | 第43-45页 |
二、形成期 | 第45页 |
三、调整期 | 第45-46页 |
四、成熟期 | 第46-47页 |
五、衰落期 | 第47-49页 |
第二章 宰相的任免 | 第49-98页 |
第一节 宰相的数量 | 第49-57页 |
一、宰相职位的设置情况 | 第49-50页 |
二、宰相职权和任用方式对宰相数量统计的影响 | 第50-53页 |
三、宰相的数量 | 第53-57页 |
第二节 宰相任命的决策过程 | 第57-61页 |
第三节 宰相的出身 | 第61-77页 |
一、入仕途径 | 第61-67页 |
二、前任职务 | 第67-68页 |
三、民族宗族 | 第68-74页 |
四、地域分布 | 第74-77页 |
第四节 宰相的升降 | 第77-89页 |
一、宰相的任相次数 | 第78-79页 |
二、宰相的任相起点 | 第79-82页 |
三、宰相任内升降 | 第82-85页 |
四、宰相再任升降 | 第85页 |
五、宰相的任相终点 | 第85-89页 |
第五节 宰相的任职时间 | 第89-94页 |
一、宰相个人的累计任期 | 第89-92页 |
二、宰相群体的变动时段 | 第92-94页 |
第六节 宰相的去职安排 | 第94-98页 |
第三章 宰相职权的行使 | 第98-157页 |
第一节 议政权 | 第98-138页 |
一、御前奏事和御前议事 | 第98-113页 |
二、尚书省会议 | 第113-119页 |
三、百官集议 | 第119-125页 |
四、个人疏奏、接受咨询、谏诤、封驳 | 第125-138页 |
第二节 行政权 | 第138-157页 |
一、发布命令 | 第138-142页 |
二、监督执行 | 第142-147页 |
三、亲自处理政务 | 第147-153页 |
四、兼领其他职务 | 第153-157页 |
第四章 宰相间、宰相与左右司、宰相与其他中央机构的关系 | 第157-204页 |
第一节 宰相间的关系 | 第157-164页 |
一、宰相间的结党倾轧 | 第157-158页 |
二、宰相间的分工协作 | 第158-164页 |
三、皇帝在宰相间关系中的作用 | 第164页 |
第二节 宰相与左右司的关系 | 第164-174页 |
一、金朝的左右司 | 第165-170页 |
二、宰相与左右司的关系 | 第170-172页 |
三、皇帝在宰相与左右司关系中的作用 | 第172-174页 |
第三节 宰相与六部的关系 | 第174-179页 |
一、金朝的六部 | 第174-175页 |
二、宰相与六部的关系 | 第175-177页 |
三、皇帝在宰相与六部关系中的作用 | 第177-179页 |
第四节 宰相与枢密院(元帅府)的关系 | 第179-188页 |
一、金朝的枢密院(元帅府) | 第179页 |
二、宰相与枢密院(元帅府)的关系 | 第179-188页 |
三、皇帝在宰相与枢密院(元帅府)关系中的作用 | 第188页 |
第五节 宰相与台谏的关系 | 第188-197页 |
一、金朝的台谏 | 第189页 |
二、宰相与台谏的关系 | 第189-195页 |
三、皇帝在宰相与台谏关系中的作用 | 第195-197页 |
第六节 宰相与近侍的关系 | 第197-204页 |
一、金朝的近侍 | 第197-199页 |
二、宰相与近侍的关系 | 第199-201页 |
三、皇帝在宰相与近侍关系中的作用 | 第201-204页 |
第五章 皇帝与宰相的关系 | 第204-218页 |
第一节 宰相制度在政治制度中的位置 | 第204-205页 |
第二节 金朝皇帝对宰相的控制机制 | 第205-211页 |
一、控制机制之一 | 第205-206页 |
二、控制机制之二 | 第206-207页 |
三、控制机制之三 | 第207-208页 |
四、控制机制之四 | 第208-210页 |
五、控制机制之五 | 第210-211页 |
第三节 金朝皇帝与宰相的关系 | 第211-218页 |
一、太祖至太宗时期 | 第211-212页 |
二、熙宗时期 | 第212-214页 |
三、海陵王时期 | 第214-215页 |
四、世宗至卫绍王时期 | 第215-217页 |
五、宣宗至哀宗时期 | 第217-218页 |
结论 | 第218-223页 |
一、金朝宰相制度的历史作用 | 第218-220页 |
二、金朝宰相制度的特点 | 第220-221页 |
三、金朝宰相制度的历史地位 | 第221-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229页 |
科研成果 | 第229-230页 |
后记 | 第230-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