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关于创新德育的思考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1页
一、创新、创新教育及创新德育的概念梳理第11-21页
 (一) 创新的演变第11-14页
  1、创新特有概念的获得第11-12页
  2、创新理解的多样化第12-13页
  3、创新理论的扩张及创新运动的形成第13-14页
 (二) 创新的教育学话语第14-19页
  1、创新教育的内涵第14-16页
  2、创新教育的特征第16-17页
  3、创新教育的原则第17-19页
 (三) 创新德育第19-21页
  1、创新德育的内涵第19页
  2、创新德育实施的依据第19-21页
二、创新德育的理论建构第21-32页
 (一) 创新德育的价值预设第21-24页
  1、人性的美善本质第21-22页
  2、伦理与道德—两个不同的世界第22-24页
 (二) 创新德育的哲学思考第24-29页
  1、创新德育对人性意义的阐释第25-26页
  2、创新德育是精神的实践第26-27页
  3、创新德育是人类精神的解放第27-28页
  4、创新德育的未来意识第28-29页
 (三) 创新德育教育学依据第29-32页
  1、教育生活是创新生成的最初阶段第29-30页
  2、创新即是学生生活本身第30页
  3、创新是学生的己有天性,而不是教育的“创新之物”第30-31页
  4、创新是自由的礼物,而不是培训之技第31-32页
三、创新德育对我国现有学校道德教育的解构第32-39页
 (一) 创新德育观的批判视野第32-33页
 (二) 创新德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广度批判第33-35页
  1、我国学校德育目的的广度批判第33-34页
  2、我国学校德育手段的广度批判第34-35页
 (三) 创新德育对传统道德权威的批判第35-37页
  1、道德教育的话语权与价值独立权第35-36页
  2、道德的创新比道德本身更重要第36-37页
 (四) 现有学校道德教育中创新教育实施的误区和批判第37-39页
  1、创新的价值特征和实践特征并存第38页
  2、经济学关于创新的研究占据了话语霸权的位置第38-39页
  3、社会发展功能强于个人发展功能第39页
四、创新德育的使命第39-50页
 (一) 培养学生基础性道德第40-43页
  1、培养学生尊重自我与周围世界第40-41页
  2、培养学生诚信做人第41页
  3、重视培养爱心与孝心第41-42页
  4、形成学生高贵的良心第42页
  5、高扬学生自信的风帆第42-43页
  6、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第43页
 (二) 形成学生的创新人格第43-48页
  1、引导学生强烈探求未知世界第44-45页
  2、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第45页
  3、鼓励学生完善和超越自我第45-46页
  4、促使学生提高抗逆力第46页
  5、培养学生富有批判精神第46-48页
 (三) 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第48-50页
  1、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价值第48-49页
  2、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第49页
  3、引导学生体验幸福人生第49-50页
五、建构适应创新德育要求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第50-64页
 (一) 教师思路的转变第50-52页
  1、教学思路的转变第50-51页
  2、教师备课思路、授课方式的转变第51-52页
 (二)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第52-57页
  1、自学法第52-53页
  2、情境教学法第53-54页
  3、设疑法第54-55页
  4、启发式教学第55页
  5、讨论式教学第55-56页
  6、多媒体教学第56-57页
 (三) 评价方式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第57-59页
  1、多元评价的内涵第57-58页
  2、多元评价的原则第58-59页
 (四) 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为重点的教学模式第59-64页
  1、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第59-60页
  2、培育学生的创新情感第60-61页
  3、磨练学生的创新意志第61-62页
  4、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第62-64页
结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京地铁BAS初期在线运行与优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跨国公司的FDI与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