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 ·ILT和ILTV | 第12-14页 |
| ·ILT的历史与ILTV的分类地位 | 第12页 |
| ·ILTV的基本结构 | 第12-13页 |
| ·ILTV的理化特征 | 第13页 |
| ·ILTV的生物学特征 | 第13-14页 |
| ·ILTV的免疫学特征 | 第14页 |
| ·ILT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 ·ILTV基因组结构 | 第14页 |
| ·ILTV的转录 | 第14-15页 |
| ·ILTV的复制 | 第15-17页 |
| ·ILTV主要功能蛋白的特性 | 第17-21页 |
| ·ILTV感染和致病的分子机制 | 第21-22页 |
| ·ILTV的分子检测技术 | 第22-23页 |
| ·ILTV的基因工程疫苗 | 第23-26页 |
|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ILTV糖蛋白gD、gE、gJ的部分表达 | 第27-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 ·质粒、细胞、病毒和实验动物 | 第28页 |
| ·试剂和抗体 | 第28页 |
|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 ·ILTV gJ基因的克隆 | 第28-29页 |
| ·ILTV gJ基因序列分析与比较 | 第29页 |
| ·ILTV糖蛋白gD、gE、gJ部分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30页 |
| ·重组蛋白r-gD、r-gE、r-gJ的SDS-PAGE分析 | 第30页 |
| ·重组蛋白r-gD、r-gE、r-gJ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30页 |
| ·重组蛋白r-gD、r-gE、r-gJ的纯化 | 第30-31页 |
| ·纯化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31页 |
| ·兔抗r-gD、r-gE、r-gJ单因子血清的制备 | 第31页 |
| ·结果 | 第31-40页 |
| ·ILTV gJ基因扩增 | 第31-32页 |
| ·ILTV gJ基因序列分析与比较 | 第32-33页 |
| ·ILTV gD、gE、gJ抗原性分析与引物设计结果 | 第33-34页 |
| ·PCR扩增结果 | 第34-35页 |
| ·ILTV gD、gE、gJ表达载体鉴定 | 第35-36页 |
| ·重组蛋白r-gD、r-gE、r-gJ的SDS-PAGE结果 | 第36-37页 |
| ·重组蛋白r-gD、r-gE、r-gJ的Western blot结果 | 第37页 |
| ·重组蛋白r-gD、r-gE、r-gJ纯化结果 | 第37-39页 |
| ·纯化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结果 | 第39-40页 |
| ·兔抗r-gD、r-gE、r-gJ单因子血清制备结果 | 第40页 |
| ·讨论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ILTV r-gD、r-gE、r-gJ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42-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 ·实验动物、试验血清和病毒 | 第43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3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43页 |
| ·重组蛋白r-gD、r-gE、r-gJ的制备和纯化 | 第43页 |
| ·酶标二抗最适稀释度的确定 | 第43-44页 |
| ·抗原最适包被浓度与阴阳性血清最适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4页 |
| ·封闭液的选择 | 第44页 |
| ·重组蛋白间接ELISA程序的确定 | 第44页 |
| ·间接ELISA判定标准的制定 | 第44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44页 |
| ·符合性试验 | 第44-45页 |
| ·试验感染ILTV鸡血清抗体变化 | 第45页 |
| ·结果 | 第45-49页 |
| ·酶标二抗最适稀释度 | 第45页 |
| ·抗原最适包被浓度与阴阳性血清最适工作浓度 | 第45-46页 |
| ·最适封闭液 | 第46页 |
| ·重组蛋白间接ELISA程序 | 第46页 |
| ·间接ELISA判定标准的制定 | 第46-47页 |
| ·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47-48页 |
| ·符合性试验结果 | 第48页 |
| ·试验感染ILTV鸡血清抗体变化 | 第48-49页 |
| ·讨论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附录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作者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