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祁连山地区数字地形分析和隆升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第二节 研究区概况 | 第13-19页 |
·地质概况 | 第14-16页 |
·地貌特征 | 第16-18页 |
·气候特点 | 第18-19页 |
第三节 GIS在地貌学研究中的进展 | 第19-21页 |
·地貌形态的参数化研究 | 第19-20页 |
·断层识别和定量研究 | 第20页 |
·地貌分类研究 | 第20页 |
·古地形的恢复研究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拟解决的问题及技术路线 | 第21-32页 |
·拟解决的问题 | 第21-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数字地形模型生成与宏观地貌特征 | 第32-55页 |
第一节 数字高程模型生成 | 第32-41页 |
·DEM、DTM和DGM | 第32-33页 |
·数字高程模型的获取 | 第33-34页 |
·DEM的表示 | 第34-35页 |
·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结构 | 第35-37页 |
·图幅范围和数据准备 | 第37-38页 |
·地图投影的选择 | 第38-39页 |
·数字高程模型的生成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地形参数与计算方法 | 第41-51页 |
·地形参数的分类 | 第41-44页 |
·地形参数的计算 | 第44-51页 |
·确定地形参数的算法基础 | 第44-45页 |
·基于空间矢量模型的差分计算 | 第45-46页 |
·地形参数的地学意义与计算方法 | 第46-51页 |
第三节 祁连山地区宏观地形特征 | 第51-55页 |
第三章 断层线的自动识别及特征分析 | 第55-70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55页 |
第二节 断层识别方法 | 第55-61页 |
·地形参数法的基本原理 | 第55-59页 |
·高差阴影图像法的基本原理 | 第59-61页 |
第三节 确定断层性质 | 第61-65页 |
·利用Kv和Kh图像的断层性质推断 | 第61页 |
·水系特征对断层性质的推断 | 第61-62页 |
·祁连山地区断层的主要特征 | 第62-63页 |
·日月山断层与青海湖的关系 | 第63-65页 |
第四节 断层的走向及应力场分析 | 第65-70页 |
·断层走向与构造应力的关系 | 第65-66页 |
·逆冲断层走向与构造应力分析 | 第66页 |
·走滑断层走向与构造应力分析 | 第66-67页 |
·断层走向与构造应力综合分析 | 第67-70页 |
第四章 地貌自动分类与夷平面特征 | 第70-102页 |
第一节 基于图像处理的分类方法 | 第70-78页 |
·非监督分类 | 第71-73页 |
·监督分类 | 第73-75页 |
·地貌分类过程 | 第75-78页 |
第二节 基于空间特征的地貌分类与分析 | 第78-88页 |
·地貌单元的属性特征 | 第79-83页 |
·空间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83-84页 |
·空间地貌分类的方法与步骤 | 第84页 |
·空间地貌类型划分 | 第84-88页 |
第三节 祁连山地区夷平面的特征与分级 | 第88-102页 |
·夷平面的概念 | 第88-89页 |
·祁连山地区坡度与地貌面的关系 | 第89-91页 |
·对分类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91-93页 |
·祁连山夷平面的分级 | 第93-102页 |
第五章 古地貌面重建与祁连山隆升机理 | 第102-133页 |
第一节 古地貌面的重建 | 第102-112页 |
·古地貌面重建技术 | 第102-103页 |
·剥蚀面的恢复和重建 | 第103-107页 |
·主夷平面的恢复重建 | 第107-110页 |
·山顶面的恢复与重建 | 第110-112页 |
第二节 地貌面年代的确定 | 第112-122页 |
·剥蚀面的形成年代的确定 | 第112-114页 |
·主夷平面和山顶面年代的确定 | 第114-121页 |
·各地貌面解体后侵蚀速率分析 | 第121-122页 |
第三节 均衡抬升量估算与祁连山隆升机理 | 第122-133页 |
·地貌均衡理论 | 第122-123页 |
·各级地貌面解体后均衡抬升量估算 | 第123-125页 |
·祁连山地壳测量厚度及隆升潜力估算 | 第125-127页 |
·祁连山隆升的机理 | 第127-13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3页 |
附图 | 第143-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