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发酵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16页 |
·酸乳发酵剂的重要地位 | 第9页 |
·酸乳发酵剂构成 | 第9页 |
·直投式酸乳发酵剂简介 | 第9-10页 |
·直投式酸乳发酵剂制备的关键技术 | 第10-12页 |
·菌株的选育 | 第10-11页 |
·乳酸菌的增殖培养 | 第11页 |
·乳酸菌的发酵过程 | 第11页 |
·菌体的富集浓缩 | 第11-12页 |
·菌体的制备方式 | 第12页 |
·影响酸乳质量的重要因素: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5页 |
·菌株的生理特性 | 第12-14页 |
·菌株的物性学特性 | 第14页 |
·菌株产风味物质的能力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5页 |
·菌株 | 第16页 |
·培养基 | 第16-19页 |
·12%复原脱脂乳 | 第16页 |
·M17培养基 | 第16-17页 |
·MRS培养基 | 第17页 |
·改良TJA培养基 | 第17页 |
·鉴定培养基 | 第17-19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乳酸菌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19-20页 |
·菌种的鉴定 | 第20页 |
·菌株的生长特性研究 | 第20-21页 |
·菌株的产香研究 | 第21-22页 |
·β-半乳糖苷酶活力研究 | 第22-23页 |
·菌株的蛋白酶水解活力研究 | 第23页 |
·菌株发酵酸奶抗剪切力的研究 | 第23页 |
·菌株之间的拮抗作用 | 第23-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2页 |
·菌株的鉴定 | 第25-27页 |
·菌株的来源 | 第25页 |
·菌株的鉴定 | 第25-27页 |
·不同菌株菌株搭配的共生性 | 第27-28页 |
·生长特性 | 第28-36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8-30页 |
·生长过程中酸度的变化 | 第30-31页 |
·酸奶发酵过程中黏度变化 | 第31-33页 |
·贮藏期间生长特性的变化 | 第33-36页 |
·菌株的生成乙醛能力 | 第36-37页 |
·单菌发酵乙醛的变化曲线 | 第36页 |
·混合发酵过程中乙醛的产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20天贮藏期内,发酵奶中乙醛含量的变化 | 第37页 |
·菌株的β-半乳糖苷酶活力研究 | 第37-39页 |
·菌株的蛋白酶水解活力 | 第39-40页 |
·菌株发酵酸奶抗剪切力的研究 | 第40-42页 |
4 讨论 | 第42-46页 |
·菌株鉴定 | 第42页 |
·菌株的生长特性 | 第42-44页 |
·单菌培养与混合菌株培养活菌数变化对比 | 第42-43页 |
·单菌培养与混合菌株培养酸度变化对比 | 第43页 |
·酸奶发酵过程中黏度变化 | 第43-44页 |
·菌株的产香研究 | 第44页 |
·菌株的β-半乳糖苷酶活力研究 | 第44页 |
·菌株发酵酸奶抗剪切力的研究 | 第44-46页 |
5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作者简历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