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目的 | 第5页 |
方法 | 第5-6页 |
结果 | 第6页 |
结论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Objective | 第8页 |
Method | 第8-9页 |
Result | 第9-10页 |
Conclusion | 第10-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临床研究 | 第14-18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4-15页 |
·一般资料 | 第14页 |
·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临床观察 | 第16-17页 |
·统计分析 | 第17-18页 |
结果 | 第18-20页 |
1、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 | 第18页 |
2、两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 | 第18页 |
3、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4个疗程后ET水平的比较 | 第18-19页 |
4、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4个疗程后CGRP水平的比较 | 第19-20页 |
讨论 | 第20-26页 |
1.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第20-22页 |
2. 夹脊穴的作用机理 | 第22-23页 |
·夹脊穴的中医作用机理 | 第22页 |
·夹脊穴的现代作用机理 | 第22-23页 |
3. 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的调节作用 | 第23页 |
4. ET、CGRP与缺血性中风 | 第23-24页 |
5. 穴位注射颈夹脊对ET、CGRP的调节作用 | 第24-26页 |
结语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文献综述 | 第29-38页 |
(一)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29-33页 |
1. 体穴针刺疗法 | 第29-30页 |
·循经取穴 | 第29页 |
·辨证取穴 | 第29-30页 |
2. 醒脑开窍针法 | 第30页 |
3. 穴位注射疗法 | 第30页 |
4. 刺络放血疗法 | 第30-31页 |
5. 头针疗法 | 第31页 |
6. 电针疗法 | 第31-32页 |
7. 眼针、腹针、舌针疗法 | 第32页 |
8. 固定穴位的运用 | 第32页 |
9. 综合针灸疗法 | 第32-33页 |
10 结语 | 第33页 |
(二)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 | 第33-38页 |
1. 改善脑电活动 | 第33-34页 |
2. 改善血液流变性 | 第34页 |
3. 对脑组织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第34-35页 |
4. 增加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 第35页 |
5. 调节缺血区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 第35-36页 |
6. 抑制兴奋性氨基酸 | 第36页 |
7. 抑制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反应 | 第36-37页 |
8. 维持细胞内外离子的稳态 | 第37页 |
9. 减轻自由基毒性 | 第37页 |
10. 抑制细胞凋亡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