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实验动物与肿瘤研究 | 第11-15页 |
·实验动物概述 | 第11-12页 |
·常用实验大鼠自发乳腺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大鼠自发乳腺肿瘤流行病学 | 第12-13页 |
·临床表现 | 第13页 |
·组织病理学 | 第13页 |
·乳腺肿瘤动物模型 | 第13-15页 |
·自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 | 第14页 |
·诱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 | 第14页 |
·移植瘤模型 | 第14页 |
·基因修饰肿瘤模型 | 第14-15页 |
2 肿瘤发病学 | 第15-16页 |
·Bcl-2基因与肿瘤 | 第15页 |
·P53基因与肿瘤 | 第15-16页 |
·Bcl-2基因与P53基因的关系 | 第16页 |
3 细胞培养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21页 |
·肿瘤细胞培养 | 第17-18页 |
·肿瘤细胞系的建立 | 第18页 |
·肿瘤细胞系生物学检测 | 第18-20页 |
·细胞培养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SPF级大鼠自发性乳腺肿瘤流行病学与病理学特点 | 第22-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流行病学调查与病例收集 | 第22-23页 |
·病理解剖与切片制备 | 第23页 |
·肿瘤组织学分类方法 | 第23页 |
2 结果 | 第23-28页 |
·流行病学表现 | 第23页 |
·临床表现 | 第23-24页 |
·组织病理学 | 第24-28页 |
3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大鼠自发性乳腺肿瘤组织中P53、Bcl-2基因蛋白表达 | 第29-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材料 | 第29页 |
·试剂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判定 | 第30页 |
2 结果 | 第30-32页 |
3 讨论 | 第32-34页 |
第四章 Wistar大鼠乳腺肿瘤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4-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实验用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34-35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5页 |
·乳腺肿瘤患鼠基本资料 | 第35-36页 |
·肿瘤细胞原代培养 | 第36页 |
·细胞传代培养 | 第36页 |
·细胞冻存与复苏 | 第36-37页 |
·细胞的鉴定 | 第37-39页 |
·细胞生长曲线制作 | 第37页 |
·细胞形态结构分析 | 第37页 |
·细胞染色体分析 | 第37-38页 |
·细胞免疫组化分析 | 第38页 |
·双层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 | 第38-39页 |
·异种动物接种试验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细胞生长曲线 | 第39-40页 |
·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40-42页 |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 | 第40-41页 |
·Giemsa染色观察 | 第41页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41-42页 |
·染色体分析结果 | 第42页 |
·免疫组化染色 | 第42-43页 |
·软琼脂集落形成率 | 第43页 |
·异种动物接种试验 | 第43-45页 |
3 讨论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