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1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9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基本理论概述 | 第11-21页 |
| ·人力资源的涵义与特点 | 第11-12页 |
| ·人力资源的涵义 | 第11页 |
| ·人力资源的特点 | 第11-12页 |
| ·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与特点 | 第12-13页 |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简介 | 第13-15页 |
| ·人力资源开发各个理论之间的关系 | 第15页 |
|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启示 | 第15页 |
| ·世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 第15-18页 |
| ·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组织战略规划及战略管理组成部分 | 第16页 |
| ·人力资源管理逐步具备组织创造新价值的职能 | 第16-17页 |
| ·人力资源呈现整体开发性的发展势态 | 第17页 |
|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及人员地位的显著提高 | 第17-18页 |
|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创新及成效 | 第18-19页 |
| ·管理思想的创新:从“人本管理”到“能本管理” | 第18页 |
| ·管理模式的创新:由刚性管理到柔性管理 | 第18-19页 |
| ·管理手段的创新:网络化管理 | 第19页 |
| ·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国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做法与启示 | 第21-25页 |
| ·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 | 第21页 |
| ·手段向多元化、全方位发展 | 第21-22页 |
| ·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注重科学性 | 第22页 |
| ·挖掘、激励人才的手段层出不穷 | 第22-23页 |
| ·人力政策的制订更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 | 第23页 |
|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的启示 | 第23-25页 |
| 第四章 山东检验检疫系统人力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29页 |
| ·机构基本情况 | 第25页 |
| ·人员基本情况 | 第25页 |
| ·管理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 ·人力资源结构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需要 | 第26-27页 |
| ·人力资源投资存在相对较少,并存在人才资源投资不平衡现象 | 第27页 |
| ·人力资源总量部分存在浪费和人浮于事现象 | 第27-28页 |
| ·在人才管理机制上,进口太窄、出口不畅,存在人才流失现象 | 第28-29页 |
| 第五章 山东检验检疫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 | 第29-41页 |
| ·加大培训投入,系统开发人力资源 | 第29-33页 |
| ·根据干部队伍特点,落实培训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 | 第29-31页 |
| ·落实培训重点,做到分级分类培训和全员培训的结合 | 第31-32页 |
|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 第32-33页 |
| ·构建现代化检验检疫人力资源规划和配置体系 | 第33-34页 |
| ·构建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 第33页 |
| ·构建人力资源配置体系 | 第33-34页 |
| ·建立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体系,构建人力资源合理使用机制 | 第34-35页 |
| ·对检验检疫工作进行工作分析 | 第34-35页 |
| ·编写检验检疫职位说明书 | 第35页 |
| ·建立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 第35-37页 |
| ·明确考核范围及方法 | 第35-36页 |
| ·严格考核结果及运用 | 第36-37页 |
| ·狠抓考核组织及实施 | 第37页 |
| ·绩效考核效果分析 | 第37页 |
|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用好人、留住人的良好环境 | 第37-38页 |
| ·薪酬激励 | 第38页 |
| ·职业生涯激励 | 第38页 |
| ·参与管理的激励 | 第38页 |
| ·培育具有凝聚力的检验检疫机关文化和团队精神,凝聚集体合力 | 第38-41页 |
| ·提炼机关文化的精神理念 | 第39页 |
| ·健全机关文化的制度规范 | 第39页 |
| ·树立机关文化的典型和品牌 | 第39页 |
| ·开展具有检验检疫特色的群体活动 | 第39页 |
| ·建设良好的机关形象 | 第39-40页 |
| ·提升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建设水平 | 第40-41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