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1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页 |
| 课题研究之必要性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之紧迫性 | 第10页 |
| 研究思路及过程 | 第10-11页 |
| 第1章 国内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及专业发展状况 | 第11-20页 |
|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 ·教育技术 | 第11页 |
| ·教育技术学 | 第11-12页 |
| ·教育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史 | 第12-15页 |
| ·教育技术及其专业在中国的现状 | 第15-18页 |
| ·专业定位 | 第15-17页 |
| ·培养目标 | 第17页 |
| ·课程体系 | 第17-18页 |
| ·教育技术及其专业发展面临的危机 | 第18-20页 |
| ·“被替代论” | 第18-19页 |
| ·“替代论” | 第19页 |
| ·“拿来主义论” | 第19-20页 |
| 第2章 国外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及专业发展状况 | 第20-26页 |
| ·教育技术在美国的发展史 | 第20-21页 |
| ·教育技术及其专业在美国的现状 | 第21-26页 |
| 第3章 对比分析国内外教育技术学发展的特点 | 第26-31页 |
| ·对比分析培养主体 | 第26页 |
| ·对比分析培养环境 | 第26-27页 |
| ·对比分析培养方案 | 第27-29页 |
| ·对比分析培养方案实施的办法 | 第29页 |
| ·对比分析毕业生的职业定位 | 第29-31页 |
| 第4章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 第31-49页 |
| ·教育技术生存和发展的原因、目的 | 第31-32页 |
| ·教育技术生存和发展的原因 | 第31页 |
| ·教育技术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 第31-32页 |
|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和专业定位 | 第32-37页 |
| ·重新认识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定位 | 第32-33页 |
| ·学科定位 | 第33-35页 |
| ·专业定位 | 第35-37页 |
| ·教育技术学的培养目标 | 第37-43页 |
| ·本科培养目标 | 第37-40页 |
| ·硕士培养目标 | 第40-42页 |
| ·博士培养目标 | 第42-43页 |
| ·课程设置 | 第43-47页 |
| ·本科课程设置 | 第44-45页 |
| ·硕士课程设置 | 第45-46页 |
| ·博士课程设置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5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对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的冲击 | 第49-51页 |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附录1 | 第54-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