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序言 | 第9-12页 |
一、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1-12页 |
1. 道尔顿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2-18页 |
·政治、经济和哲学背景 | 第12-13页 |
·政治、经济背景 | 第12页 |
·哲学背景 | 第12-13页 |
·教育状况和教育思潮 | 第13-18页 |
·新教育运动的萌动 | 第13-15页 |
·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 | 第15-16页 |
·进步教育运动的理论指导 | 第16-18页 |
2. 道尔顿制创始人海伦·帕克赫斯特生平及道尔顿制的历史渊源 | 第18-25页 |
·海伦·帕克赫斯特的生平与教育活动 | 第18-19页 |
·生平 | 第18页 |
·主要教育活动 | 第18-19页 |
·道尔顿制的历史渊源及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杜威教育思想的指引 | 第19-20页 |
·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20-21页 |
·道尔顿制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3. 道尔顿制实验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原理 | 第25-38页 |
·道尔顿制的实验背景 | 第25页 |
·积极回应时代的变革 | 第25页 |
·道尔顿制的实验原理 | 第25-28页 |
·自由 | 第26-27页 |
·合作 | 第27页 |
·计划 | 第27-28页 |
·道尔顿制实验的基本构架 | 第28-35页 |
·作业承包合同 | 第28页 |
·实验室 | 第28-29页 |
·教师 | 第29页 |
·表格记录 | 第29-35页 |
·道尔顿制的实施案例 | 第35-38页 |
·道尔顿制在美国实施的案例 | 第35-36页 |
·道尔顿制在英国实施的案例 | 第36-38页 |
4. 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实施情况 | 第38-46页 |
·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实施案例分析 | 第38-46页 |
·在上海吴淞中学的实验 | 第39-40页 |
·东南大学附中的实验 | 第40-46页 |
5. 道尔顿制在中国中断的原因 | 第46-53页 |
·道尔顿制的局限性 | 第46-50页 |
·道尔顿制原理的内部矛盾性 | 第46-47页 |
·道尔顿制本身的局限性 | 第47页 |
·道尔顿制实验过程中的现实困难 | 第47-48页 |
·实施道尔顿制的外部干扰因素 | 第48-50页 |
·适合道尔顿制在中国生长的教育条件 | 第50-53页 |
·“储才” | 第51页 |
·避免“盲目趋新” | 第51-52页 |
·集中力量共同解决问题和困难 | 第52页 |
·培养专任教师 | 第52页 |
·教育经费的问题 | 第52-53页 |
6. 道尔顿制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 第53-65页 |
·对道尔顿制的评价 | 第53-58页 |
·道尔顿制在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的影响 | 第53页 |
·道尔顿制对当时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 第53-58页 |
·道尔顿制对我国当前培养创新人才的启示 | 第58-65页 |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第59-60页 |
·培养学生的科研方法和科学精神 | 第60页 |
·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 第60-61页 |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 第61-62页 |
·加快教师角色的转变 | 第62-63页 |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