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道教上清派经典行为词新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3页 |
1 绪论 | 第13-52页 |
·道教与上清派、道经与上清经 | 第13-25页 |
·东晋中叶上清派与上清经三十一卷 | 第13-17页 |
·南朝时期上清经的孳乳 | 第17-18页 |
·《道藏》中东晋南朝上清经的确定 | 第18-21页 |
·东晋南朝上清经孳乳时的相互传抄、征引 | 第21-25页 |
·上清经(道经)语言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选题缘起 | 第26-27页 |
·研究对象──东晋南朝上清经行为词新质及其界定 | 第27-39页 |
·确定该研究对象的缘由 | 第27-28页 |
·上清经中词的认定 | 第28-32页 |
·行为词的界定 | 第32-35页 |
·新质的确定 | 第35-39页 |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的研究价值 | 第39-40页 |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40-52页 |
·总体思路 | 第40-41页 |
·词义求证方法 | 第41-49页 |
·校理异文求义 | 第41-46页 |
·利用古注求义 | 第46-47页 |
·结合宗教文化求义 | 第47-49页 |
·行为词的分类及论文框架 | 第49-52页 |
2 有生行为词(一)──局部器官行为 | 第52-145页 |
·五官行为词 | 第52-105页 |
·与嘴(含舌齿)有关的 | 第52-95页 |
·诵咏赞颂 | 第52-56页 |
·念咒 | 第56-58页 |
·言语、谈论、啸唱等行为 | 第58-62页 |
·禀请问询 | 第62-70页 |
·结盟发誓 | 第70-73页 |
·命令召唤 | 第73-78页 |
·宣讲戒告 | 第78-83页 |
·授受泄漏 | 第83-88页 |
·讥笑毁辱 | 第88-91页 |
·吐纳吞服 | 第91-94页 |
·叩齿舔舐 | 第94-95页 |
·与眼睛有关的 | 第95-104页 |
·观看察视 | 第95-100页 |
·阅读披览 | 第100-103页 |
·寻求等行为 | 第103-104页 |
·与耳朵有关的 | 第104-105页 |
·四肢行为词 | 第105-135页 |
·与手有关的 | 第105-132页 |
·登记记载 | 第105-110页 |
·撰著删校 | 第110-113页 |
·梳洗打扮 | 第113-117页 |
·按摩、扭动等养生保健行为 | 第117-119页 |
·驾驶 | 第119-124页 |
·握持、振摇等行为 | 第124-125页 |
·捣拌、烹煮等行为 | 第125-127页 |
·射杀、提携、安置等行为 | 第127-132页 |
·与脚有关的行为词 | 第132-135页 |
·躯干及其它局部器官行为词 | 第135-145页 |
·穿戴 | 第135-137页 |
·坐卧 | 第137-142页 |
·朝向、点头、便溺等行为 | 第142-145页 |
3 有生行为词(二)──整体行为(上) | 第145-197页 |
·斋醮修学 | 第145-151页 |
·依照凭借 | 第151-156页 |
·礼拜朝奉 | 第156-160页 |
·珍藏保密 | 第160-164页 |
·迎送侍侯 | 第164-167页 |
·守护防卫 | 第167-170页 |
·炼化保养 | 第170-177页 |
·料理、寄托、聚集等行为 | 第177-182页 |
·考核查处 | 第182-187页 |
·总领控制 | 第187-197页 |
4 有生行为词(三)──整体行为(下) | 第197-273页 |
·断塞除掉;遏制拘捕 | 第197-210页 |
·斩杀消灭 | 第210-217页 |
·消散覆亡 | 第217-227页 |
·违反轻慢;欺凌侮辱 | 第227-238页 |
·受罚遭殃;改错悔过 | 第238-245页 |
·教化;解救;免脱 | 第245-249页 |
·感应降临 | 第249-252页 |
·赏赐保佑 | 第252-258页 |
·飞腾成仙 | 第258-273页 |
5 有生行为词(四)──心理活动行为 | 第273-294页 |
·想象回忆 | 第273-276页 |
·思考 | 第276-281页 |
·知晓领悟 | 第281-284页 |
·仰慕期望 | 第284-288页 |
·喜怒哀乐 | 第288-294页 |
6 无生行为词 | 第294-318页 |
·照耀辉映 | 第294-310页 |
·灌注 | 第310-312页 |
·缠绕;覆盖;笼罩 | 第312-318页 |
7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的词汇学分析 | 第318-373页 |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的社会分布分析 | 第318-338页 |
·专门表达某些道教行为的新造词语 | 第318-319页 |
·兼用于佛道两教的宗教行为词新质 | 第319-333页 |
·直接借用佛教译经中的新质 | 第321-325页 |
·改造的佛教新质 | 第325-331页 |
·佛道二教共用,但关系不明的 | 第331-333页 |
·表达一般行为概念的词语 | 第333-336页 |
·一般行为词向专门行为词的转化 | 第336-338页 |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的意义分布分析 | 第338-342页 |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所反映的行为分析 | 第338-339页 |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同义现象解析 | 第339-340页 |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数量与新行为的落差 | 第340-342页 |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的意义变化 | 第342-367页 |
·语义变化规律导致的一般词义变化 | 第342-348页 |
·转移 | 第343-347页 |
·转类 | 第347-348页 |
·受道教宗教性影响的词义变化 | 第348-361页 |
·上清派的修道思想及观念影响词义 | 第348-352页 |
·道家“清静”、“玄虚”等思想影响词义 | 第352-357页 |
·道教人士的好尚影响词义 | 第357-361页 |
·受综合因素影响产生的词义变化 | 第361-367页 |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的语用分析──从概念场入手 | 第367-37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73-379页 |
附录一、本文研究上清经目 | 第379-389页 |
附录二: 词目索引 | 第389-398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398-400页 |
后记 | 第4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