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1.绪论 | 第9-14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开发现状 | 第9-12页 |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论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2.西峰油田主要地质特征研究 | 第14-22页 |
·地质概况 | 第14-16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14页 |
·储层主要孔隙类型 | 第14-15页 |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15-16页 |
·流体性质及渗流特征 | 第16-19页 |
·流体性质 | 第16-18页 |
·相渗特征 | 第18-19页 |
·油藏压力温度系统 | 第19-21页 |
·压力系统 | 第19-21页 |
·温度系统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低(特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研究 | 第22-56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 | 第22-27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规律 | 第22-23页 |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单相流渗流特征 | 第23-24页 |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 第24-25页 |
·低速非达西渗流的临界条件分析 | 第25-26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 | 第27-34页 |
·启动压力梯度概念 | 第28页 |
·启动压力梯度的特性 | 第28-29页 |
·启动压力梯度的确定方法 | 第29-32页 |
·西峰油田启动压力梯度的测定 | 第32-34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驱替压力梯度 | 第34-37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压力梯度分布 | 第34页 |
·低(特低)渗透油层不等产量注采井间的驱替压力梯度 | 第34-37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稳定注水开发理论 | 第37-50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水驱特征 | 第37-39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规律 | 第39-43页 |
·低(特低)油藏层间动用状况 | 第43-44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一源一汇渗流理论 | 第44-50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井网适应性 | 第50-55页 |
·西峰油田的井网形式 | 第50-51页 |
·确定合理井网密度的各种方法 | 第51-54页 |
·井距、排距的确定及优化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超前注水开发渗流理论研究 | 第56-75页 |
·超前注水开发技术原理及适应性 | 第56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流-固耦合 | 第56-59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应力敏感性分析 | 第57-58页 |
·低(特低)渗透油层压力对岩石孔隙的影响 | 第58页 |
·变形介质合理生产压力及产能分析 | 第58-59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稳定渗流研究 | 第59-67页 |
·常规二源的水动力学场的特征 | 第59-61页 |
·二源流速的分布特征 | 第61-62页 |
·存在启动压力时极限注水井影响半径的确定 | 第62-63页 |
·超前注水与地层压力的关系 | 第63-64页 |
·超前注水的有效波及半径确定 | 第64-65页 |
·超前注水提高低(特低)渗透油藏单井产能理论研究 | 第65-67页 |
·超前注水改善低(特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分析 | 第67-74页 |
·超前注水对渗透率和渗流状态的影响 | 第67-68页 |
·超前注水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超前注水对两相渗流曲线的影响 | 第69-70页 |
·超前注水建立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 | 第70-72页 |
·超前注水能有效地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 | 第72页 |
·超前注水扩大注水的影响范围 | 第72页 |
·超前注水降低油井的初始含水率 | 第72-73页 |
·超前注水能够提高单井产能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西峰油田超前注水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 第75-106页 |
·西峰油田开发现状和超前注水的必要性 | 第75-76页 |
·西峰油田开发现状 | 第75-76页 |
·超前注水开发的必要性 | 第76页 |
·西峰油田超前注水时机的合理选择 | 第76-80页 |
·超前注水时间的确定 | 第76-78页 |
·西峰油田超前注水的情况分析 | 第78-80页 |
·西峰油田注水见水时间与注采井距关系 | 第80-85页 |
·低(特低)渗透油藏压力波传播时间 | 第80-83页 |
·西峰油井见水状况 | 第83-85页 |
·西峰油田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界限 | 第85-87页 |
·西峰油田注水压力的确定 | 第87-94页 |
·西峰油田地层破裂压力 | 第87-88页 |
·西峰油田注水压力计算 | 第88-91页 |
·西峰油田合理注水压力 | 第91-94页 |
·西峰油田合理注水强度确定 | 第94-98页 |
·西峰油田开发早期合理注水强度 | 第94页 |
·西峰油田注水量分析 | 第94-98页 |
·西峰油田油井稳产期开发指标 | 第98-105页 |
·根据饱和压力确定最低合理流动压力 | 第98-99页 |
·满足油井最大合理生产要求的最小合理流动压力 | 第99-100页 |
·西峰油田合理生产压差 | 第100-102页 |
·西峰油田合理采油、采液速度 | 第102-103页 |
·西峰油田合理注采比 | 第103-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6 西峰油田超前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 第106-118页 |
·超前注水开发效果 | 第106-111页 |
·油层吸水均匀,油井投产后产量增产快 | 第106-109页 |
·油田地层能量恢复较快 | 第109页 |
·注水见效状况总体良好 | 第109-110页 |
·超前注水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注水方式 | 第110-111页 |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油藏稳产合理措施建议 | 第111-117页 |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1-115页 |
·油藏稳产合理措施建议 | 第115-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7.结论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