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 ·嵌入式串口-网络协议转换器的应用背景 | 第10-12页 |
| ·串口的历史和发展 | 第10-11页 |
| ·嵌入式串口-网络协议转换器的出现 | 第11-12页 |
| ·嵌入式串口-网络协议转换器的分类及特点 | 第12-13页 |
| ·单片机型(8位或16位)或微处理器型(32位) | 第12页 |
| ·前-后台系统型或操作系统型 | 第12-13页 |
| ·UDP型或TCP型或UDP与TCP兼有型 | 第13页 |
| ·嵌入式串口-网络协议转换器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安排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硬件体系结构的设计 | 第16-29页 |
| ·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 | 第16-18页 |
| ·系统的整体结构 | 第16页 |
| ·系统的硬件结构 | 第16-17页 |
| ·系统实现的功能 | 第17页 |
| ·系统实现的功能指标 | 第17-18页 |
| ·硬件功能模块的设计 | 第18-25页 |
| ·控制模块的设计 | 第18-22页 |
| ·电源模块的设计 | 第22-24页 |
| ·串口传输转换模块的设计 | 第24页 |
| ·网络传输模块的设计 | 第24-25页 |
| ·电磁兼容性(EMC)的考虑 | 第25-26页 |
| ·原理图与PCB板图的制作 | 第26-29页 |
| ·原理图的制作 | 第26-27页 |
| ·PCB板图的制作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μC/OS-Ⅱ在LPC2294上的移植 | 第29-36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启动代码的建立 | 第29页 |
| ·移植μC/OS-Ⅱ的条件 | 第29-30页 |
| ·处理器的选择 | 第29页 |
| ·编译器的选择 | 第29页 |
| ·处理器任务模式的选择 | 第29-30页 |
| ·移植μC/OS-Ⅱ | 第30-36页 |
| ·μC/OS-Ⅱ概述 | 第30页 |
| ·μC/OS-Ⅱ的体系结构 | 第30-31页 |
| ·OS CPU.H文件的修改 | 第31-32页 |
| ·OS_CPU_C.C文件的修改 | 第32-35页 |
| ·OS_CPU_A.ASM文件的修改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驱动模块的设计 | 第36-47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UARTO的结构 | 第36-37页 |
| ·传送队列的设计 | 第37-41页 |
| ·串口驱动的设计 | 第41-43页 |
| ·串口接收/发送件 | 第43-45页 |
| ·网络芯片驱动的设计 | 第45-46页 |
| ·嵌入式TCP/IP协议栈的设计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应用层程序的设计 | 第47-65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应用层的结构 | 第47-48页 |
| ·应用层的任务设计 | 第48-59页 |
| ·任务TaskB | 第48-49页 |
| ·任务TaskC | 第49-50页 |
| ·任务TaskF | 第50页 |
| ·任务TaskD | 第50-52页 |
| ·任务TaskE | 第52-55页 |
| ·任务TaskUartORevice与任务TaskUartOSend | 第55-56页 |
| ·任务TaskO | 第56-59页 |
| ·应用层的主函数main()设计 | 第59-63页 |
| ·系统复位程序的设计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调试与实验 | 第65-78页 |
| ·引言 | 第65页 |
| ·建立交叉开发平台 | 第65-68页 |
| ·smartarm2200开发板 | 第65-66页 |
| ·ADS1.2集成开发环境 | 第66-68页 |
| ·实验环境 | 第68页 |
| ·调试程序 | 第68-71页 |
| ·建立LPC2294工程模板 | 第68页 |
| ·建立工程 | 第68-69页 |
| ·添加文件到工程 | 第69-70页 |
| ·编译连接工程 | 第70页 |
| ·调试工程 | 第70-71页 |
| ·UDP协议的实验与TCP协议的实验 | 第71-73页 |
| ·服务器后台程序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3-75页 |
| ·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收获 | 第75-78页 |
| ·处理器的选择 | 第75-76页 |
| ·元件布局的合理性对PCB板布线的影响 | 第76-77页 |
| ·性能指标的测试 | 第77-78页 |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
| 附录一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