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前言 | 第12-13页 |
| 1 立题依据和研究方案 | 第13-27页 |
| ·立题依据 | 第13-14页 |
|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 ·中药材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甘草药材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22-2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 2 甘草成分含量测定及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7-53页 |
| ·甘草中四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7-44页 |
| ·甘草酸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第27-30页 |
| ·甘草苷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第30-34页 |
| ·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第34-40页 |
| ·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0-44页 |
| ·甘草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4-51页 |
| ·仪器与试药 | 第45-46页 |
| ·方法的建立 | 第46-51页 |
| ·HPLC-MS归属甘草指纹峰方法的建立 | 第51-53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1页 |
| ·色谱条件 | 第51页 |
| ·样品制备 | 第51页 |
| ·质谱条件 | 第51-53页 |
| 3 栽培及野生甘草指纹图谱峰的解析 | 第53-73页 |
| ·样品 | 第53页 |
| ·甘草指纹峰的解析归属 | 第53-72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72-73页 |
| 4 不同产地及种源人工栽培甘草质量研究 | 第73-94页 |
| ·不同产地及种源栽培甘草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73-78页 |
| ·试验用种子来源及样品的采集 | 第73-74页 |
| ·甘草样品中四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 第74-78页 |
| ·不同产地及种源甘草HPLC指纹图谱特征研究 | 第78-91页 |
| ·同一种源不同产地指纹图谱特征比较 | 第78-85页 |
| ·同一产地不同种源指纹图谱比较 | 第85-91页 |
| ·小结 | 第91-94页 |
| 5 不同生长年限人工栽培甘草质量研究 | 第94-114页 |
| ·三产地不同生长年限甘草四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94-100页 |
| ·种子来源及样品采集 | 第94页 |
| ·甘草样品中四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 第94-99页 |
| ·三产地不同生长年限样品中四种成分含量综合分析 | 第99-100页 |
| ·三产地不同生长年限甘草HPLC指纹图谱特征研究 | 第100-111页 |
| ·不同生长年限栽培甘草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100-104页 |
| ·相同生长年限不同产地栽培甘草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104-106页 |
| ·三产地不同生长年限保留时间及相对峰面积比较 | 第106-111页 |
| ·综合分析与小结 | 第111-114页 |
| 6 野生甘草质量研究 | 第114-128页 |
| ·野生甘草中四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第115-118页 |
| ·普通野生甘草中四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115-116页 |
| ·特殊结构野生甘草 | 第116-118页 |
| ·普通与特殊结构甘草根中有效成分含量比较 | 第118页 |
| ·野生甘草HPLC指纹图谱特征研究 | 第118-127页 |
| ·普通野生甘草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118-120页 |
| ·特殊生长结构野生甘草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120-121页 |
| ·普通甘草和特殊结构甘草根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121-122页 |
| ·野生甘草图谱中保留时间及相对峰面积比较 | 第122-127页 |
| ·小结 | 第127-128页 |
| 7 栽培与野生甘草药效学研究 | 第128-136页 |
| ·不同栽培与野生甘草保肝作用研究 | 第128-131页 |
| ·试验用动物 | 第128页 |
| ·供试药材选择与制备 | 第128-129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129页 |
| ·阳性对照药物 | 第1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129页 |
| ·保肝降酶试验结果 | 第129-130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30-131页 |
| ·不同栽培与野生甘草抗菌作用研究 | 第131-136页 |
| ·实验材料 | 第131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131-132页 |
| ·菌液制备 | 第132页 |
| ·培养基及药物琼脂的制备 | 第132页 |
| ·抗菌使用方法与结果 | 第132-135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35-136页 |
| 8 栽培与野生甘草质量特征及评价 | 第136-142页 |
| ·野生甘草质量特征与分析 | 第136-137页 |
| ·人工栽培甘草质量特征与分析 | 第137-138页 |
| ·人工栽培与野生甘草指纹图谱特征分析 | 第138-140页 |
| ·栽培与野生甘草质量特征及评价 | 第140-142页 |
| 9 甘草质量与生态环境相关性探讨 | 第142-148页 |
| ·药材及其生长土壤中微量元素分析 | 第142-145页 |
| ·仪器 | 第143页 |
| ·药材及土壤取样与处理 | 第143页 |
| ·样品测定 | 第143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143-145页 |
| ·药材质量与地理气候条件关系分析探讨 | 第145-148页 |
| ·试验地自然条件 | 第145-146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146-148页 |
| 10 结论与讨论 | 第148-156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148-154页 |
| ·讨论 | 第154页 |
| ·创新点 | 第154-1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6-164页 |
| 致谢 | 第164-165页 |
| 个人简历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