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1 引言 | 第14-34页 |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与危害 | 第14-21页 |
·病原学 | 第14-15页 |
·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16-18页 |
·实验室诊断方法 | 第18-21页 |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主要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外毒素 | 第21-24页 |
·外膜蛋白 | 第24-25页 |
·荚膜多糖 | 第25-26页 |
·脂多糖 | 第26页 |
·转铁结合蛋白 | 第26-27页 |
·菌毛 | 第27-28页 |
·其他毒力因子 | 第28页 |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灭活疫苗 | 第29页 |
·弱毒活疫苗 | 第29-30页 |
·Ghosts 疫苗 | 第30-31页 |
·亚单位疫苗 | 第31-3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2-3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48页 |
·材料 | 第34-36页 |
·质粒与菌株 | 第34页 |
·引物 | 第34页 |
·抗体 | 第34页 |
·试验动物 | 第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36页 |
·培养液及培养基 | 第3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48页 |
·胸膜肺炎防线杆菌的PCR 鉴定 | 第36-37页 |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第37-40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0-42页 |
·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纯化 | 第42-43页 |
·Western-blot 分析6 种重组蛋白的抗原性 | 第43页 |
·疫苗的制备 | 第43-44页 |
·免疫及攻毒 | 第44页 |
·攻毒后小鼠肺脏病理变化 | 第44-45页 |
·间接免疫荧光进行肺脏的抗原定位试验 | 第45页 |
·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第45-46页 |
·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脾脏诱生的IL-2 的检测 | 第46-47页 |
·数据处理 | 第47-48页 |
3 结果 | 第48-68页 |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PCR 鉴定结果 | 第48页 |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结果 | 第48-50页 |
·目的基因的PCR 扩增 | 第48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48-50页 |
·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50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50页 |
·SDS-PAGE 电泳分析6 种重组蛋白 | 第50-52页 |
·Western-blot 分析6 种重组蛋白的抗原性 | 第52-53页 |
·SDS-PAGE 电泳鉴定天然提取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5 种毒力因子 | 第53-54页 |
·免疫攻毒后保护情况 | 第54-58页 |
·LD50 的确定 | 第54页 |
·攻毒后临床症状及死亡情况 | 第54页 |
·肺脏解剖学病变 | 第54-56页 |
·肺脏组织学病变 | 第56-58页 |
·免疫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 第58-63页 |
·ApxI 抗体 | 第58-59页 |
·ApxII 抗体 | 第59-60页 |
·ApxIII 抗体 | 第60-61页 |
·Apfa 抗体 | 第61页 |
·OMP 抗体 | 第61-63页 |
·免疫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的动态变化 | 第63页 |
·免疫鼠脾淋巴细胞诱生IL-2 的动态变化 | 第63-64页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第64-68页 |
4 讨论 | 第68-77页 |
·关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菌株的鉴定 | 第68页 |
·关于目的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第68-69页 |
·关于目的基因的表达及抗原反应原性检测 | 第69-71页 |
·关于目的基因克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第71页 |
·关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重组亚单位疫苗的设计思路 | 第71-73页 |
·关于重组亚单位疫苗对BALB/c 小鼠的保护作用 | 第73页 |
·关于重组亚单位疫苗对体液免疫反应的影响 | 第73-75页 |
·关于重组亚单位疫苗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第75-77页 |
5 结论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2页 |
附录A | 第92-99页 |
附录B | 第99-102页 |
附录C | 第102-108页 |
附录D | 第108-110页 |
附录E | 第110-113页 |
附录F | 第113-11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