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国内外车载火炮武器的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2 车载炮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15-21页 |
·现代战争中车载炮的地位与作用 | 第15-17页 |
·车载炮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机动性能 | 第15-16页 |
·车载炮是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良好机动平台 | 第16页 |
·车载炮是改造传统牵引式炮兵部队装备,同时取得机动能力、信息能力的最佳选择 | 第16页 |
·车载炮保持炮兵在地面作战中火力骨干作用 | 第16-17页 |
·发展车载火炮武器的重要性分析 | 第17-20页 |
·车载式火炮武器的优势和前景 | 第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3 车载式火炮武器系统效能分析 | 第21-55页 |
·车载式火炮武器结构简介 | 第21页 |
·车载炮系统效能分析基本模型 | 第21-29页 |
·车载榴弹炮系统的可用度 | 第22-25页 |
·车载榴弹炮系统的可信赖性 | 第25-29页 |
·车载榴弹炮系统能力向量 | 第29页 |
·车载榴弹炮系统的效能模型 | 第29页 |
·车载榴弹炮单炮作战能力分析 | 第29-34页 |
·评价作战能力的幂指数法 | 第29-31页 |
·层次分析法求解各因素权重 | 第31-33页 |
·幂指数法计算作战能力指数 | 第33-34页 |
·01指数法 | 第34页 |
·单炮作战能力费用分析 | 第34页 |
·车载榴弹炮营作战效能分析 | 第34-49页 |
·作战任务剖面 | 第34-35页 |
·作战过程的量化模型 | 第35-49页 |
·作战效能的量化模型 | 第49页 |
·算例 | 第49-54页 |
·单炮作战能力计算 | 第49-50页 |
·炮兵营作战能力计算 | 第50-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车载火炮武器系统射击精度分析 | 第55-70页 |
·火炮的射击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8页 |
·概述 | 第55页 |
·射击准确度影响因素 | 第55-56页 |
·射击密集度影响因素 | 第56-57页 |
·射击准确度、密集度的对精度的影响关系 | 第57-58页 |
·车载炮射击密集度计算模型 | 第58-60页 |
·火炮射击密集度计算模型 | 第58页 |
·火炮六自由度外弹道方程 | 第58-59页 |
·火炮最大射程地面密集度影响因素讨论 | 第59-60页 |
·车载炮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60-63页 |
·概论 | 第60-61页 |
·基本假设 | 第61页 |
·全炮拓扑关系的建立 | 第61页 |
·坐标系 | 第61-62页 |
·各部件受力分析 | 第62-63页 |
·基本数据 | 第63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全炮在重力作用下的静平衡求解 | 第63-64页 |
·全炮动力学计算分析 | 第64-66页 |
·计算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66页 |
·车载炮射击密集度计算及分析 | 第66-69页 |
·起始扰动的计算 | 第66-68页 |
·外弹道仿真、射击密集度计算及分析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5 车载炮车身冲击响应分析 | 第70-91页 |
·车载炮炮口冲击流场分析 | 第70-74页 |
·炮口冲击流场的数值模拟计算 | 第70-71页 |
·炮口冲击波测试试验 | 第71-74页 |
·车载炮车身冲击响应分析 | 第74-83页 |
·有限元方程 | 第74-75页 |
·求解方法 | 第75-76页 |
·有限元法求解稳定性和精度 | 第76页 |
·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 第76-77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7-83页 |
·车身拓扑优化 | 第83-89页 |
·拓扑优化的概念 | 第83页 |
·拓扑优化的模型 | 第83-86页 |
·拓扑优化计算结果 | 第86-87页 |
·拓扑优化车身在冲击波载荷下的动态响应 | 第87-89页 |
·车身抗冲击波实弹射击试验 | 第89-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6 车载火炮发射稳定性分析与优化 | 第91-108页 |
·概述 | 第91页 |
·车载火炮发射稳定性分析 | 第91-100页 |
·发射稳定性分析模型 | 第91-93页 |
·系统参数对发射稳定性的影响 | 第93-100页 |
·车载火炮发射稳定性优化 | 第100-107页 |
·车载火炮发射稳定性优化模型 | 第100页 |
·车载火炮发射动力学模型的参数化 | 第100-101页 |
·优化算法及优化过程 | 第101-105页 |
·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105-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7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08-110页 |
·概述 | 第108页 |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和创新点 | 第108-109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7页 |
攻读博士期间所获荣誉及奖励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