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17页 |
·问题提出 | 第7-8页 |
·社会认知及其界定 | 第8-9页 |
·社会认知研究的沿革(历史、现状和走向) | 第9-11页 |
·大学生社会认知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4页 |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及原因 | 第14-16页 |
·研究假设 | 第16-17页 |
2. 研究过程 | 第17-20页 |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问卷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心理测量研究方法 | 第20页 |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0-36页 |
·大学生社会认知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 第21-29页 |
·大学生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偏差分布情况 | 第21-24页 |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认知比较 | 第24-25页 |
·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家中排序不同其社会认知的比较 | 第25-26页 |
·男、女大学生社会认知比较 | 第26-27页 |
·大学生中担任班干部与不担任班干部社会认知和认知偏差比较 | 第27-28页 |
·大学生在SCL-90测试中各因子总均分的高低分其社会认知比较 | 第28-29页 |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SCL-90量表)测量结果统计分析 | 第29-34页 |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分析 | 第29-30页 |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非独生子女在家中排序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第31-32页 |
·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 第32-33页 |
·大学生中担任班干部与不担任班干部SCL-90均分比较 | 第33-34页 |
·大学生社会认知、认知偏差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 第34-36页 |
4. 讨论 | 第36-41页 |
·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与成因 | 第36-39页 |
·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36-38页 |
·大学生社会认知的成因 | 第38-39页 |
·不同群体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 | 第39-41页 |
·独生子女大学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 | 第39-40页 |
·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家中排序不同其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 | 第40-41页 |
·男、女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 | 第41页 |
·班干部、非班干部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 | 第41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1-46页 |
·结论 | 第42页 |
·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其心理健康呈正相关 | 第42页 |
·不同群体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存在差异 | 第42页 |
·建议 | 第42-46页 |
·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提高其社会认知能力 | 第43页 |
·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矫正其社会认知,实现社会认知的平衡 | 第43-44页 |
·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进行团体咨询,帮助其树立科学的社会认知 | 第44-45页 |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认知提供外部环境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