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第9-10页 |
第2章 行为科学与工程德育的基础研究 | 第10-17页 |
2.1 行为科学 | 第10-12页 |
2.1.1 行为科学的内涵 | 第10-11页 |
2.1.2 行为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 第11页 |
2.1.3 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 第11-12页 |
2.2 工程德育 | 第12-14页 |
2.2.1 工程德育的内涵 | 第12-13页 |
2.2.2 工程德育的兴起和发展 | 第13-14页 |
2.3 工程程育与行为科学的关系 | 第14-17页 |
2.3.1 行为科学与工程德育的一致性 | 第14-15页 |
2.3.2 行为科学与工程德育的区别 | 第15-17页 |
第3章 激励理论在工程德育中的运用 | 第17-30页 |
3.1 行为科学中激励理论概述 | 第17-19页 |
3.1.1 需要层次理论 | 第17-18页 |
3.1.2 期望理论 | 第18-19页 |
3.1.3 公平理论 | 第19页 |
3.2 传统德育对激励理论的解读 | 第19-23页 |
3.2.1 传统德育对需要理论的解读 | 第20-21页 |
3.2.2 传统德育对期望理论的解读 | 第21-22页 |
3.2.3 传统德育对公平论的解读 | 第22-23页 |
3.3 工程德育对激励理论的解读 | 第23-25页 |
3.3.1 工程德育对需要理论的思想视角的转换 | 第23-24页 |
3.3.2 工程德育对期望理论的借鉴 | 第24-25页 |
3.3.3 工程德育对公平的运用 | 第25页 |
3.4 激励理论在工程德育中的具体运用 | 第25-30页 |
3.4.1 以责任和关怀为主的情感激励 | 第26-27页 |
3.4.2 以优秀行为影响学生的榜样激励 | 第27-28页 |
3.4.3 以学习、参与为特色的绩效激励 | 第28-30页 |
第4章 挫折理论在工程德育中的运用 | 第30-38页 |
4.1 行为科学中的挫折理论 | 第30-32页 |
4.1.1 挫折的涵义及特征 | 第30-31页 |
4.1.2 挫折产生的原因 | 第31-32页 |
4.2 传统德育对挫折理论的解读 | 第32-33页 |
4.3 工程德育对挫折理论的解读 | 第33-35页 |
4.3.1 挫折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增长学生的才智 | 第33-34页 |
4.3.2 挫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催人奋进 | 第34页 |
4.3.2 挫折能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 第34-35页 |
4.4 挫折理论在工程德育中的具体运用 | 第35-38页 |
4.4.1 工程德育对挫折理论的思维视角的转换 | 第35-36页 |
4.4.2 工程德育对挫折理论的思考 | 第36-38页 |
第5章 沟通在工程德育中的运用 | 第38-45页 |
5.1 行为科学中的沟通 | 第38-40页 |
5.1.1 沟通的内涵、过程 | 第38-39页 |
5.1.2 沟通的类型 | 第39-40页 |
5.2 传统德育对沟通的解读 | 第40-41页 |
5.2.1 单向灌输的德育方法 | 第40页 |
5.2.2 主客体的不平等性 | 第40-41页 |
5.3 工程德育对沟通的解读 | 第41-42页 |
5.3.1 工程德育对沟通的思维视角的转换 | 第41页 |
5.3.2 工程德育对沟通的思考 | 第41-42页 |
5.4 沟通在工程德育中的具体运用 | 第42-45页 |
5.4.1 教育者应具有较高的素质要求 | 第42-43页 |
5.4.2 建立与学生沟通的平台 | 第43页 |
5.4.3 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 | 第43-45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45-4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45-46页 |
6.1.1 行为科学充实了工程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5页 |
6.1.2 行为科学拓宽了工程德育的研究领域 | 第45页 |
6.1.3 行为科学为工程德育提供了了解人的思想道德变化规律的钥匙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 第45-46页 |
6.1.4 德育工作者借鉴行为科学的若干理论与方法,有助于增强自身素质,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 第46页 |
6.2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