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7页 |
1 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1 显性假说 | 第14-15页 |
1.2 超显性假说 | 第15-16页 |
1.3 上位学说 | 第16页 |
1.4 基因表达与杂种优势 | 第16-17页 |
1.5 遗传振动合成学说 | 第17-18页 |
1.6 杂合酶协同效应 | 第18-19页 |
1.7 基因网络系统 | 第19页 |
1.8 遗传平衡假说 | 第19-20页 |
2 杂种优势预测方法 | 第20-31页 |
2.1 配合力测定 | 第20页 |
2.2 遗传距离法 | 第20-26页 |
2.3 利用同工酶酶谱或活性预测杂处优势 | 第26-28页 |
2.4 基因组杂合性与杂种优势 | 第28-29页 |
2.5 OTL法 | 第29-31页 |
3 联合超显性 | 第31-32页 |
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第二章 新扬州鸡生长及其遗传分析 | 第37-73页 |
1 前言 | 第37-44页 |
1.1 动物生长规律 | 第37-39页 |
1.2 动物生长模型 | 第39-40页 |
1.3 遗传力估测方法 | 第40-43页 |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43-4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2.2 测定性状 | 第44-45页 |
2.3 生长模型 | 第45页 |
2.4 新扬州鸡生长性状遗传力估计 | 第45-46页 |
2.5 新扬州鸡生长性状与其它地方鸡品种的比较 | 第46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46-4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7-61页 |
3.1 新扬州鸡生长性状 | 第47-56页 |
3.2 新扬州鸡与我国部分地方鸡品种体重和体尺性状的比较 | 第56-58页 |
3.3 新扬州鸡体重和体尺遗传力估计 | 第58-61页 |
4 结论 | 第61-69页 |
4.1 新扬州鸡生长规律 | 第61页 |
4.2 新扬州鸡群体体重和体尺变异程度 | 第61-62页 |
4.3 新扬州鸡生长模型拟合 | 第62-67页 |
4.4 体重和体尺遗传力的估计 | 第67-69页 |
5 本章结论 | 第69-7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第三章 新扬州鸡屠体和肉质性状及其遗传分析 | 第73-92页 |
1 前言 | 第73-7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4-7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74页 |
2.2 测定性状 | 第74-76页 |
2.3 新扬州鸡屠体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 第76页 |
2.4 部分地方鸡品种的屠体和肉质性状聚类分析 | 第76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76-7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7-86页 |
3.1 新扬州鸡初生时的测定性状 | 第77页 |
3.2 新扬州鸡12周龄屠体和肉质性状 | 第77-79页 |
3.3 新扬州鸡体重体尺与屠体和肉质性状的相关 | 第79-84页 |
3.4 新扬州鸡与我国部分鸡品种的比较 | 第84-85页 |
3.5 新扬州鸡屠体和肉质性状遗传力估计 | 第85-86页 |
4 讨论 | 第86-89页 |
4.1 新扬州鸡屠体和肉质性状 | 第86-87页 |
4.2 新扬州鸡早期生长与屠体和肉质性状的关系 | 第87-88页 |
4.3 屠体和肉质性状的遗传力 | 第88-89页 |
5 本章结论 | 第89-9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第四章 新扬州鸡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92-118页 |
1 前言 | 第92-9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4-10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94页 |
2.2 测定座位 | 第94页 |
2.3 蛋白/酶多态检测方法 | 第94-96页 |
2.4 微卫星多态检测方法 | 第96-101页 |
2.5 微卫星等位基因克隆测序 | 第101页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01-10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2页 |
3.1 蛋白/酶多态座位检测结果 | 第104-105页 |
3.2 微卫星座位检测结果 | 第105-107页 |
3.3 基因频率可靠性估计 | 第107-109页 |
3.4 蛋白/酶座位多态信息 | 第109-110页 |
3.5 新扬州鸡微卫星座位多态信息 | 第110页 |
3.6 各基因座位杂合子频率分布不平衡性 | 第110-112页 |
4 讨论 | 第112-115页 |
4.1 各蛋白/酶座位的群体遗传特性 | 第112页 |
4.2 各微卫星座位的群体遗传特性分析 | 第112-113页 |
4.3 杂合子分布不平衡性 | 第113-115页 |
5 本章结论 | 第115-11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新扬州鸡生长和体尺性状的联合超显性 | 第118-154页 |
1 前言 | 第118-12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20-12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20页 |
2.2 测定性状 | 第120页 |
2.3 蛋白多态性和微卫星多态性检测 | 第120页 |
2.4 各基因座杂合子和纯合子对生长性状的影响 | 第120页 |
2.5 生长性状的联合超显性分析 | 第120页 |
2.6 个体基因杂合度对生长性状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3 结果 | 第121-148页 |
3.1 杂合子和纯合子间性状的差异 | 第121-128页 |
3.2 个体基因杂合度与群体基因杂合度的关系 | 第128页 |
3.3 体重的联合超显性分析 | 第128-131页 |
3.4 胫长的联合超显性分析 | 第131-134页 |
3.5 胸骨长的联合超显性 | 第134-137页 |
3.6 遗传力对性状与基因杂合度回归关系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3.7 性状在个体基因杂合度水平间的差异 | 第138-148页 |
4 讨论 | 第148-151页 |
4.1 生长性状的联合超显性分析 | 第148-149页 |
4.2 影响生长性状联合超显性因素的分析 | 第149-150页 |
4.3 最适个体基因杂合度的确定 | 第150-151页 |
5 本章结论 | 第151-152页 |
5.1 胸骨生长表现显著的联合超显性 | 第151页 |
5.2 不能肯定胫骨生长表现显著的联合超显性 | 第151页 |
5.3 体重生长性状不存在显著的联合超显性 | 第151页 |
5.4 个体基因杂合度可为个体选择提供辅助指标 | 第151-1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2-154页 |
第六章 新扬州鸡屠体和肉质性状的联合超显性 | 第154-175页 |
1 前言 | 第154-15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55-15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55页 |
2.2 测定性状 | 第155-156页 |
2.3 蛋白多态和微卫星多态检测 | 第156页 |
2.4 各基因座杂合子和纯合子间屠体和肉质性状的差异 | 第156页 |
2.5 联合超显性分析 | 第156-157页 |
2.6 个体基因杂合度水平间屠体和肉质性状的差异 | 第157-158页 |
3 结果 | 第158-170页 |
3.1 杂合子和纯合子间屠体和肉质性状的差异 | 第158-159页 |
3.2 初生时屠体性状的联合超显性分析 | 第159页 |
3.3 屠体和肉质性状的联合超显性分析 | 第159-164页 |
3.4 遗传力对性状与基因杂合度回归关系的影响 | 第164-165页 |
3.5 个体基因杂合度水平间屠体和肉质性状的差异 | 第165-170页 |
4 讨论 | 第170-173页 |
4.1 屠体和肉质性状联合超显性分析 | 第170-171页 |
4.2 影响屠体和肉质性状联合超显性的原因分析 | 第171页 |
4.3 最适个体基因杂合度的确定 | 第171-173页 |
5 本章结论 | 第173-174页 |
5.1 心脏重和肝脏重表现出显著的联合超显性 | 第173页 |
5.2 不能肯定10个屠体性状是否存在显著的联合超显性 | 第173-17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4-175页 |
全文结论 | 第175-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