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稻米与小麦质量标准的中外比较研究

摘要第1-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2页
 0.1 选题的背景第16-19页
  0.1.1 世界标准化形势第16-17页
  0.1.2 我国农业标准化现状第17-19页
 0.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2页
  0.2.1 选题的依据第19-20页
  0.2.2 国际国内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0.2.3 研究的基本方法第21-22页
第二章 中外稻米品质标准的比较研究第22-100页
 第一节 稻米质量的内涵第22-32页
  1.1 稻米质量的概念第22页
  1.2 稻米质量的内涵第22-24页
  1.3 稻米质量的特征第24-31页
  1.4 世界大米质量标准发展概况第31-32页
 第二节 我国大米标准研究第32-38页
  2.1 稻米标准的起源第32页
  2.2 我国的现行稻米标准第32-34页
  2.3 我国稻米标准体系的分析第34-36页
  2.4 存在的问题第36页
  2.5 小结第36-38页
 第三节 日本的稻米标准研究第38-50页
  3.1 日本稻米标准的沿革与变迁第38-39页
  3.2 日本稻米标准的发展第39页
  3.3 日本稻米的相关标准第39-46页
  3.4 对日本稻米标准评价第46-50页
 第四节 韩国稻米标准研究第50-58页
  4.1 韩国大米标准起源第50页
  4.2 韩国大米标准的发展第50页
  4.3 韩国现行大米标准第50-52页
  4.4 韩国稻米标准的评价第52-57页
  4.5 韩国稻米标准的发展趋势第57-58页
 第五节 泰国大米标准研究第58-65页
  5.1 泰国大米标准的起源第58页
  5.2 泰国大米标准的变迁第58-61页
  5.3 泰国大米标准评价与预测第61-64页
  5.4 存在问题与发展预期第64-65页
 第六节 美国稻米标准研究第65-73页
  6.1 稻米标准的起源与初步形成第65页
  6.2 以水稻品种名称为分类依据的稻米标准阶段第65页
  6.3 以稻米粒型为主要分级依据的稻米标准阶段第65-67页
  6.4 美国稻米标准分析第67-72页
  6.5 问题与发展趋势第72-73页
 第七节 越南稻米标准研究第73-79页
  7.1 越南稻米标准的起源第73页
  7.2 越南的大米标准第73-75页
  7.3 越南稻米标准分析第75-79页
 第八节 菲律宾稻米标准研究第79-83页
  8.1 菲律宾的稻米标准的起源第79页
  8.2 菲律宾稻米标准的发展与沿革第79页
  8.3 菲律宾稻米标准评价分析第79-83页
 第九节 有关稻米的国际标准第83-88页
  9.1 ISO大米标准第83-85页
  9.2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大米标准第85-86页
  9.3 对国际有关大米标准的评价第86-88页
 第十节 其它部分国家大米标准研究第88-92页
  10.1 澳大利亚的水稻生产与稻米标准第88-89页
  10.2 印度的稻米标准第89-90页
  10.3 马来西亚的稻米标准第90页
  10.4 埃及大米标准第90-91页
  10.5 前苏联的大米标准第91页
  10.6 巴基斯坦的水稻生产与稻米标准第91-92页
 第十一节 中外大米标准的比较第92-100页
  11.1 中外大米品质标准比较第92-97页
  11.2 结论——我国稻米标准的建议第97-100页
第三章 中外小麦品质标准的比较第100-156页
 第十二节 小麦质量的內涵第100-107页
  12.1 小麦质量的内涵第100-101页
  12.2 小麦的加工品质第101-105页
  12.3 小麦的形态品质第105-106页
  12.4 研究的依据第106-107页
 第十三节 我国小麦标准研究第107-112页
  13.1 我国小麦标准的起源第107页
  13.2我国小麦现行标准第107-108页
  13.3 我国小麦质量标准的分析第108-109页
  13.4 存在的问题第109-110页
  13.5 对我国小麦标准的建议第110-112页
 第十四节 美国小麦标准研究第112-118页
  14.1 美国小麦标准起源第112页
  14.2 美国现行小麦标准第112-113页
  14.3 美国小麦标准的分析第113-115页
  14.4 美国小麦质量控制的成功经验第115-116页
  14.5 美国小麦标准与生产的主要问题第116-118页
 第十五节 加拿大小麦标准研究第118-126页
  15.1 小麦标准的起源第118页
  15.2 现行小麦标准第118-119页
  15.3 加拿大小麦标准的分析第119-122页
  15.4 加拿大小麦成功的经验第122-125页
  15.5 存在的问题第125-126页
 第十六节 澳大利亚小麦标准研究第126-134页
  16.1 澳大利亚小麦标准研究第126-130页
  16.2 澳大利亚小麦质量标准评价第130-131页
  16.3 澳大利亚小麦成功的经验第131-133页
  16.4 存在的问题第133-134页
 第十七节 国际与其它部分国家小麦标准的研究第134-141页
  17.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小麦标准第134页
  17.2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第134-135页
  17.3 欧盟小麦标准第135-137页
  17.4 法国小麦等级新标准概况第137页
  17.5 日本的小麦质量要求第137-138页
  17.6 印度小麦标准第138页
  17.7 国际与部分国家小麦标准的分析与评价第138-139页
  17.8 对国际与部分国家小麦标准的分析与评价第139-141页
 第十八节 中外小麦标准的比较第141-149页
  18.1 中外小麦标准的比较第141-146页
  18.2 结论——我国小麦标准需改善的地方第146-149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149-156页
  19.1 结论之一:国外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成功之处第149-150页
  19.2 结论之二:世界和我国稻麦质量标准的走向第150-152页
  19.3 结论之三:主动制标,让世界与我们接轨第152-153页
  19.4 结论之四:从标准走向标准化第153-15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56-168页
致谢第168-170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第170-171页
附录Ⅰ第171-174页
附录Ⅱ第174-212页
附录Ⅲ第212-227页

论文共2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鸡生长和屠体性状遗传及其联合超显性研究
下一篇:大麦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遗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