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信用担保的基本理论 | 第12-23页 |
一、 信用担保概况 | 第12-16页 |
(一) 信用担保的含义 | 第12-13页 |
(二) 信用担保机构产生的历史 | 第13-14页 |
(三) 信用担保的法律性质 | 第14-16页 |
二、 信用担保的经济学及经济法基础 | 第16-19页 |
(一) 信用担保的经济学基础 | 第16-17页 |
(二) 信用担保的经济法基础 | 第17-19页 |
三、 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的来源及传导路径 | 第19-23页 |
(一) 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的来源 | 第19-20页 |
(二) 信用担保风险的传导路径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域外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实践 | 第23-31页 |
一、 信用担保体系的选择 | 第23-26页 |
(一) 信用担保体系及立法模式 | 第23-25页 |
(二) 信用担保机构资金来源 | 第25-26页 |
二、 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 第26-31页 |
(一) 信用调查制度 | 第27-28页 |
(二) 反担保制度 | 第28-29页 |
(三) 信用担保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的的表现与成因 | 第31-40页 |
一、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的主要表现 | 第31-33页 |
(一) 代偿风险 | 第31-32页 |
(二) 信誉风险 | 第32-33页 |
(三) 流动性风险 | 第33页 |
二、 造成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的原因 | 第33-40页 |
(一) 信用担保立法存在问题 | 第33-36页 |
(二) 机构设置及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存在不足 | 第36-37页 |
(三) 信用担保机构外部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制度的完善 | 第40-48页 |
一、 信用担保法律体系与监管制度的完善 | 第40-41页 |
(一) 信用担保法律体系的完善 | 第40-41页 |
(二) 信用担保机构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1页 |
二、 信用担保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完善 | 第41-44页 |
(一) 信用担保机构设置制度的完善 | 第41-42页 |
(二) 反担保制度的完善 | 第42-43页 |
(三) 风险识别、管理及补偿制度的完善 | 第43-44页 |
三、 信用担保机构外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完善 | 第44-48页 |
(一) 建立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 | 第44-45页 |
(二) 再担保体系的完善 | 第45页 |
(三) 政府外部风险补偿机制的完善 | 第45-46页 |
(四) 信用评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