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陆地棉GhERF7和GhERF8基因克隆与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0页
   ·转录因子与植物叶片衰老第13-14页
   ·AP2/EREBP 家族基因的一般特性第14-15页
     ·AP2/EREBP 基因的分布与分类第14-15页
     ·AP2/EREBP 基因的起源与进化第15页
   ·ERF 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第15-17页
     ·ERF 基因的结构特征第15-16页
     ·ERF 基因的功能第16-17页
   ·转录因子下游靶基因研究方法第17-19页
     ·通过转录因子表达水平变化鉴别靶基因第17-18页
     ·通过转录因子特异结合的靶序列鉴别靶基因第18-19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9-20页
第二章 陆地棉 GhERF7 和 GhERF8 全长基因的获得第20-29页
   ·引言第20页
   ·试验材料第20-21页
     ·种植材料与取样第20页
     ·生化试剂、酶和试剂盒第20页
     ·载体和感受态细胞第20页
     ·试验仪器和设备第20-21页
     ·序列分析第21页
   ·试验方法第21-25页
     ·RNA 提取与反转录第21-22页
     ·序列拼接和引物设计第22-23页
     ·PCR 扩增体系和程序第23页
     ·片段回收与序列测定第23-24页
     ·基因蛋白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第24-25页
   ·结果分析第25-27页
     ·RNA 提取与反转录第25页
     ·PCR 扩增结果第25-26页
     ·陆地棉转录因子 GhERF7 和 GhERF8 序列的蛋白序列比对第26-27页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第27页
   ·讨论第27-29页
第三章 陆地棉 GhERF7 和 GhERF8 基因的表达谱分析第29-36页
   ·前言第29页
   ·试验材料第29页
     ·棉花材料第29页
     ·生化试剂、酶和试剂盒第29页
     ·仪器设备第29页
   ·试验方法第29-30页
     ·数据处理分析第29-30页
     ·RNA 提取与反转录第30页
     ·引物设计第30页
     ·荧光定量 PCR 体系与反应程序第30页
   ·结果分析第30-34页
     ·田间叶片叶绿素含量第30-31页
     ·RNA 提取与反转录第31页
     ·荧光定量 PCR 反应引物第31-32页
     ·基因的表达谱分析第32-34页
   ·讨论第34-36页
第四章 陆地棉 GhERF7 和 GhERF8 基因启动子序列克隆第36-45页
   ·前言第36页
   ·试验材料第36-37页
     ·种植材料第36页
     ·生化试剂、酶和试剂盒第36页
     ·试验仪器和设备第36页
     ·序列分析软件第36-37页
   ·试验方法第37-39页
     ·基因特异性引物设计第37页
     ·棉花基因组 DNA 的提取第37页
     ·热不对称 PCR 扩增启动子片段第37-39页
     ·启动子片段的克隆测序第39页
   ·结果分析第39-44页
     ·基因特异性引物设计结果第39-40页
     ·中棉所 10 叶片基因组 DNA 提取第40页
     ·基因 5’侧翼序列片段获得第40-41页
     ·基因 5’侧翼序列功能预测与分析第41-44页
   ·讨论第44-45页
第五章 ERF 转录因子下游靶基因的调取与分析第45-55页
   ·前言第45页
   ·试验材料第45页
     ·棉花材料第45页
     ·生化试剂,酶和试剂盒第45页
     ·试验仪器和设备第45页
   ·试验方法第45-49页
     ·制备连接头基因组 DNA第45-46页
     ·六联组氨酸-GhERF7 重组蛋白表达、复性与纯化第46-47页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47-48页
     ·重组蛋白与连接头 DNA 的免疫沉淀反应第48页
     ·PCR 扩增钓取的连接头基因组 DNA第48-49页
     ·片段回收,克隆与测序第49页
   ·结果分析第49-54页
     ·接头和引物设计第49-50页
     ·基因组 DNA 酶切与接头连接第50页
     ·pET28a-GhERF7 重组质粒构建第50-51页
     ·六联组氨酸-GhERF7 重组蛋白表达纯化分析第51-52页
     ·重组蛋白与连接头 DNA 的免疫沉淀反应分析第52-53页
     ·目的片段回收、克隆与测序第53-54页
   ·讨论第54-55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55-56页
   ·全文结论第55页
   ·研究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致谢第62-63页
作者简历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群体大小和授粉方式对棉花种质遗传完整性的影响
下一篇:棉花GhWRKY1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