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第一章 、 批判综述 | 第8-19页 |
一、 消解思想,缺乏深度,缺乏知识性 | 第9-13页 |
二、 相互效仿,缺乏创新 | 第13-14页 |
三、 商业色彩浓重,忽视社会责任 | 第14-15页 |
四、 强烈的“博彩”色彩鼓励了大众投机心理 | 第15-16页 |
五、 格调低俗,缺乏艺术性 | 第16-19页 |
第二章 、 批判中对电视游戏节目的认识误区 | 第19-24页 |
一、 批判中的“以全概偏”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 第19-22页 |
二、 对待“克隆”现象过于绝对化 | 第22-23页 |
三、 批判中存在本末倒置现象 | 第23-24页 |
第三章 、 批判中对电视游戏节目的两种文化偏见 | 第24-28页 |
一、 对娱乐功能的轻视导致对电视游戏节目的轻视 | 第24-25页 |
二、 对商业性的鄙视导致对具有浓重商业色彩的电视游戏节目的强烈批判 | 第25-28页 |
第四章 、 重新认识电视游戏节目 | 第28-35页 |
一、 电视游戏节目的本质功能是娱乐大众,它符合大众的游戏天性 | 第28-29页 |
二、 电视游戏节目是大众的现代狂欢广场 | 第29-30页 |
三、 电视游戏节目是大众实现梦想的平台 | 第30-32页 |
四、 电视游戏节目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 | 第32-33页 |
五、 电视游戏节目是现代宗教意识体现 | 第33-35页 |
第五章 、 走向常态的电视游戏节目 | 第35-40页 |
一、 电视游戏节目的大众化与立体化 | 第35-36页 |
二、 电视游戏节目叙事化 | 第36-37页 |
三、 主持人明星化 | 第37-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