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兴市万尾村京族中学课堂文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学术回顾 | 第11-22页 |
一、国外课堂文化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21页 |
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5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走进万尾 走近京族 | 第27-32页 |
第一节 选点缘由 | 第27页 |
第二节 走进万尾 | 第27-29页 |
一、万尾村的基本情况 | 第28页 |
二、万尾村的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 第28-29页 |
第三节 走近京族教育 | 第29-32页 |
一、1949年前京族教育概况 | 第29-30页 |
二、1949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京族教育情况 | 第30页 |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京族教育发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课堂文化概述 | 第32-37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2-34页 |
一、课堂的概念 | 第32页 |
二、文化的概念 | 第32-33页 |
三、课堂文化的概念 | 第33页 |
四、民族特色课堂文化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课堂文化的功能与特点 | 第34-37页 |
一、课堂文化的功能 | 第34-35页 |
二、课堂文化的特征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京族中学民族特色课堂文化现状分析 | 第37-49页 |
第一节 走进京族中学 | 第37-39页 |
第二节 传承京族文化,打造京族特色教育 | 第39-49页 |
一、京语教学—避京趋汉 | 第39-42页 |
二、独弦琴教学——音乐断层,点上开花,面上未结果 | 第42-44页 |
三、校本课程——受主流文化制约,实施不足 | 第44-46页 |
四、开放周——开放课堂,共享文化 | 第46-49页 |
第五章 京族中学课堂文化的综合透视 | 第49-65页 |
第一节 教师文化 | 第49-52页 |
一、制定教研制度,组织教研活动 | 第49-50页 |
二、集体备课 | 第50-51页 |
三、优化教案,教案转学案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学生文化 | 第52-55页 |
一、受父母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 第53-54页 |
二、受同龄人的影响 | 第54-55页 |
第三节 课堂环境文化 | 第55-58页 |
一、教室环境 | 第55-56页 |
二、教室座位的编排方式 | 第56-57页 |
三、课堂规范制度 | 第57-58页 |
第四节 京族中学课堂文化问题成因分析 | 第58-65页 |
一、京族中学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 第59-60页 |
二、对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忽视 | 第60-61页 |
三、校本课程中内在的民族文化的不完整性和缺失 | 第61-63页 |
四、课堂教学中文化的闭锁 | 第63-65页 |
第六章 京族中学民族特色课堂文化建设的目标和策略 | 第65-72页 |
第一节 京族中学课堂文化建构目标 | 第65-68页 |
一、和谐社会文化,兼容并包 | 第65页 |
二、融入民族文化,兼顾区域特色 | 第65-67页 |
三、丰富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 第67-68页 |
第二节 京族中学课堂文化建构策略 | 第68-72页 |
一、丰富教师文化,树立多元文化教育观念 | 第68-69页 |
二、引导学生文化,适应教育发展要求 | 第69-70页 |
三、打造京族风情的课堂文化氛围 | 第70-71页 |
四、融合民族文化,凸显民族区域特色 | 第71-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79页 |
附录一 京族学校学生课堂管理制度 | 第74-75页 |
附录二 学生问卷 | 第75-76页 |
附录三 教师问卷 | 第76-78页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