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第一章 资料综述 | 第9-21页 |
1.1 搅拌摩擦焊 | 第9-14页 |
1.1.1 搅拌摩擦焊的发展及应用 | 第9页 |
1.1.2 搅拌摩擦焊原理 | 第9-10页 |
1.1.3 搅拌摩擦焊的工艺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1.4 搅拌摩擦焊的研究动向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铝铜的焊接性能 | 第14-15页 |
1.2.1 铝的性质及焊接性 | 第14-15页 |
1.2.2 铜的性质及焊接性 | 第15页 |
1.3 摩擦焊的质量预测 | 第15-16页 |
1.3.1 传统的质量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1.3.2 摩擦焊质量预测的新发展 | 第16页 |
1.4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与发展 | 第16-19页 |
1.4.1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1.4.2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 第17-18页 |
1.4.3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焊接中的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9-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和试验研究 | 第21-26页 |
2.1 总体方案 | 第21-22页 |
2.2 试验研究 | 第22-25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2 试验设备 | 第22-23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6-48页 |
3.1 搅拌头的优化设计 | 第26-31页 |
3.1.1 铝—铝搅拌摩擦焊搅拌头的优化设计及实验 | 第26-29页 |
3.1.2 铜—铜搅拌摩擦焊搅拌头的优化设计及实验 | 第29-31页 |
3.2 铝—铝搅拌摩擦焊工艺及性能 | 第31-38页 |
3.2.1 接头宏观外貌 | 第31-32页 |
3.2.2 金相分析 | 第32-34页 |
3.2.3 维氏硬度分析 | 第34-35页 |
3.2.4 拉伸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2.5 接头的弯曲性能 | 第36页 |
3.2.6 铝—铝搅拌摩擦焊接参数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36-38页 |
3.3 铜—铜搅拌摩擦焊工艺及性能 | 第38-47页 |
3.3.1 接头宏观外貌 | 第38-40页 |
3.3.2 金相分析 | 第40-42页 |
3.3.3 维氏硬度分析 | 第42-43页 |
3.3.4 拉伸结果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3.3.5 接头的弯曲性能 | 第44页 |
3.3.6 铜—铜搅拌摩擦焊接参数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44-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SN比试验设计及分析 | 第48-57页 |
4.1 SN比试验设计 | 第48-50页 |
4.1.1 有关SN比试验设计 | 第48-49页 |
4.1.2 本试验的质量特性与SN比计算 | 第49-50页 |
4.2 搅拌摩擦焊试验的SN比试验设计及分析 | 第50-56页 |
4.2.1 铝—铝搅拌摩擦焊的SN比试验设计及分析 | 第50-53页 |
4.2.2 铜—铜搅拌摩擦焊的SN比试验设计及分析 | 第53-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人工神经网络设计及接头质量监测系统 | 第57-74页 |
5.1 人工神经网络设计 | 第57-62页 |
5.1.1 研究方案 | 第57页 |
5.1.2 网络基本结构设计 | 第57页 |
5.1.3 训练算法的实现步骤 | 第57-59页 |
5.1.4 BP网络的三点改进 | 第59-60页 |
5.1.5 BP算法编制 | 第60页 |
5.1.6 网络参数的选择和网络训练 | 第60-62页 |
5.2 搅拌摩擦焊人工神经网络预测体系 | 第62-71页 |
5.2.1 铝—铝搅拌摩擦焊质量预测网络设计 | 第62-67页 |
5.2.2 铜—铜搅拌摩擦焊质量预测网络设计 | 第67-71页 |
5.3 误差分析 | 第71页 |
5.4 人工神经网络质量监测系统 | 第71-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