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毛细管亲和整体色谱柱的制备及应用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9页
 1.1 亲和色谱概述第10-22页
  1.1.1 引言第10-11页
  1.1.2 亲和配体第11-15页
   1.1.2.1 通用型配体第11-13页
   1.1.2.2 特异性配体第13-15页
  1.1.3 配体的固载第15-18页
   1.1.3.1 溴化氰法第16页
   1.1.3.2 环氧法第16页
   1.1.3.3 碳二亚胺法第16页
   1.1.3.4 羰基二咪唑法第16页
   1.1.3.5 高碘酸盐氧化法第16-17页
   1.1.3.6 三嗪活化法第17-18页
  1.1.4 间隔臂第18-19页
  1.1.5 基质第19-22页
 1.2 整体柱技术进展第22-40页
  1.2.1 引言第22-23页
  1.2.2 整体柱的制备第23-33页
   1.2.2.1 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制备第23-30页
   1.2.2.2 硅胶整体柱的制备第30-31页
   1.2.2.3 颗粒固定化型整体柱的制备第31-33页
  1.2.3 整体柱的特征第33-34页
   1.2.3.1 整体柱的表征第33页
   1.2.3.2 整体柱的特征第33-34页
  1.2.4 整体材料的应用第34-39页
   1.2.4.1 色谱中的应用第34-37页
   1.2.4.2 整体材料的其它应用第37-39页
  1.2.5 整体柱的优缺点第39-40页
 1.3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9页
第二章 毛细管液相色谱亲和整体柱的制备第49-62页
 2.1 引言第49-50页
 2.2 实验部分第50-57页
  2.2.1 试剂、设备及材料第50-51页
  2.2.2 试剂的前处理第51页
  2.2.3 毛细管预处理第51-52页
  2.2.4 基于二元交联剂的亲和整体柱的制备第52-56页
  2.2.5 基于三元交联剂的亲和整体柱的制备第56-57页
  2.2.6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整体柱基质表征第5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7-60页
  2.3.1 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整体柱的制备第57页
  2.3.2 整体柱的表征第57-60页
 2.4 小结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2页
第三章 基于二元交联剂的亲和整体柱的性能及应用第62-72页
 3.1 引言第62-63页
 3.2 实验部分第63-65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63-64页
  3.2.2 色谱条件第64页
  3.2.3 实验方法第64-6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5-70页
  3.3.1 BSA在蛋白A亲和整体柱上的非特异性吸附第65-67页
  3.3.2 人IgG在蛋白A亲和整体柱上定量标准曲线的测定第67-69页
  3.3.3 人血浆中IgG的测定第69页
  3.3.4 蛋白A亲和整体柱重复性和稳定性的考察第69页
  3.3.5 人血浆中HIgG的快速测定第69-70页
 3.4 小结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2页
第四章 基于三元交联剂的亲和整体柱的性能及应用第72-81页
 4.1 引言第72页
 4.2 实验部分第72-73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72-73页
  4.2.2 色谱条件第73页
  4.2.3 实验方法第7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3-79页
  4.3.1 BSA在蛋白A亲和整体柱上的非特异性吸附第74-75页
  4.3.2 人IgG在蛋白A亲和整体柱上定量标准曲线的测定第75-77页
  4.3.3 人血浆中IgG的测定第77页
  4.3.4 蛋白A亲和整体柱重复性和稳定性的考察第77-78页
  4.3.5 峰高与洗脱压力的关系第78-79页
 4.4 小结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1页
第五章 两种整体柱的性能比较及相关影响条件的探讨第81-90页
 5.1 引言第81页
 5.2 实验部分第81-82页
  5.2.1 仪器和试剂第81页
  5.2.2 色谱条件第81页
  5.2.3 实验方法第81-8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2-88页
  5.3.1 两种整体柱的重现性差别第82页
  5.3.2 所加压力和流速的关系在两种整体柱上的区别第82-85页
  5.3.3 两种整体柱物理性能对比第85-87页
  5.3.4 整体柱的聚合机理探讨第87-88页
 5.4 小结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0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神经网络的堆浸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香梨白兰地的品质及陈酿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