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8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 交通事故处理步骤 | 第10页 |
1.3 交通事故现场勘查 | 第10-13页 |
1.3.1 交通事故现场勘查工作内容 | 第11页 |
1.3.2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查技术及其发展 | 第11-13页 |
1.4 建立事故档案,绘制现场图 | 第13-14页 |
1.5 交通事故分析技术研究 | 第14-16页 |
1.6 本研究的特点 | 第16页 |
1.7 课题来源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交通事故计算机快速处理与再现系统的数据库组成 | 第18-24页 |
2.1 交通事故现场的构成 | 第18页 |
2.2 交通事故现场的勘查 | 第18页 |
2.3 交通事故计算机分析与再现系统数据库组成 | 第18-24页 |
2.3.1 事故数据库 | 第19-20页 |
2.3.2 车型数据库 | 第20-23页 |
2.3.3 轮胎数据库 | 第23页 |
2.3.4 现场数据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现场图与复原图的绘制 | 第24-39页 |
3.1 现场图的概述 | 第24页 |
3.2 现场图的定位 | 第24-26页 |
3.2.1 现场物体的定位原理 | 第24页 |
3.2.2 现场物体的定位方法 | 第24-25页 |
3.2.3 现场物体的定位点 | 第25-26页 |
3.2.4 定位基准 | 第26页 |
3.3 轮胎印迹 | 第26-31页 |
3.3.1 轮胎印迹类型 | 第26-27页 |
3.3.2 轮胎印迹特点 | 第27-28页 |
3.3.3 不同制动状态的拖印区别 | 第28-29页 |
3.3.4 利用轮胎印迹判断碰撞点 | 第29-30页 |
3.3.5 轮胎印迹的测量 | 第30页 |
3.3.6 轮胎印迹的绘制 | 第30-31页 |
3.4 现场遗留物的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31-34页 |
3.5 碰撞参数的相互验证 | 第34-35页 |
3.6 现场图的绘制 | 第35-36页 |
3.7 复原图的绘制 | 第36-39页 |
3.7.1 碰撞点的确定 | 第36-38页 |
3.7.2 复原图的绘制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道路交通事故计算机快速处理与再现系统的实现 | 第39-51页 |
4.1 交通事故的分类 | 第39页 |
4.2 汽车碰撞过程 | 第39页 |
4.3 交通事故分析 | 第39-44页 |
4.3.1 汽车结构数学模型 | 第40页 |
4.3.2 乘员约束系统的计算机模拟 | 第40页 |
4.3.3 碰撞受害者计算机模拟 | 第40页 |
4.3.4 碰撞事故计算机再现模型 | 第40-44页 |
4.4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 第44页 |
4.5 系统模块组成及功能 | 第44-46页 |
4.6 道路交通事故计算机快速处理与再现系统功能介绍 | 第46-51页 |
4.6.1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 第46-48页 |
4.6.2 现场图、复原图绘制子系统 | 第48页 |
4.6.3 事故再现子系统 | 第48-49页 |
4.6.4 数据输出子系统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关键技术 | 第51-61页 |
5.1 概述 | 第51页 |
5.2 数据库编程接口设计 | 第51-53页 |
5.2.1 ODBC简介 | 第51-52页 |
5.2.2 ODBC接口编程技术 | 第52-53页 |
5.2.3 事故现场勘察数据的管理以及数据间的转换实现 | 第53页 |
5.3 系统的安全性 | 第53-55页 |
5.3.1 系统登录 | 第53-54页 |
5.3.2 数据库的安全 | 第54-55页 |
5.4 多媒体技术 | 第55-57页 |
5.4.1 概述 | 第55页 |
5.4.2 声音的播放 | 第55-56页 |
5.4.3 屏幕图像的保存 | 第56页 |
5.4.4 二维动画显示 | 第56-57页 |
5.5 多线程编程 | 第57-58页 |
5.5.1 多线程编程概述 | 第57页 |
5.5.2 线程间的通信 | 第57-58页 |
5.5.3 线程间的同步 | 第58页 |
5.5.4 多线程编程的应用 | 第58页 |
5.6 网络数据传输、远程访问数据库 | 第58-61页 |
第六章 应用实例 | 第61-64页 |
第七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71页 |
附录A 事故原始档案 | 第7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