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创新网络的知识流动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8页 |
绪论 | 第18-29页 |
·研究现实背景 | 第18-22页 |
·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 | 第18-19页 |
·竞争合作观念成为企业经营理念的主流 | 第19-20页 |
·企业创新范式的转变 | 第20-21页 |
·企业管理思想的变革 | 第21-22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2-2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2-24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6-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9-42页 |
·关于知识的粘性和隐性 | 第29-31页 |
·关于组织知识与网络组织知识 | 第31-36页 |
·基于本体论视角的组织知识的集成 | 第31-35页 |
·关于网络组织知识 | 第35-36页 |
·关于组织知识流动载体 | 第36-39页 |
·关于组织间知识流动机制和影响因素 | 第39-42页 |
2 研究基于创新网络的知识流动的相关理论 | 第42-60页 |
·劳动分工理论对知识流动的解释 | 第42-45页 |
·劳动分工是知识积累的根本原因 | 第42-44页 |
·劳动分工产生网络效应 | 第44-45页 |
·创新网络及其组织间学习机制 | 第45-54页 |
·创新网络及构成要素 | 第45-49页 |
·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 | 第49-51页 |
·创新网络的组织间学习机制 | 第51-54页 |
·社会资本理论关于组织间信任机制及关系强度理论 | 第54-60页 |
·社会资本及其网络嵌入性 | 第54-56页 |
·社会资本的信任机制 | 第56-58页 |
·社会关系强度理论 | 第58-60页 |
3 基于创新网络的知识流动机理分析 | 第60-92页 |
·基于创新网络的知识流动的概念及特征 | 第60-66页 |
·基于创新网络的知识流动的概念 | 第60-62页 |
·基于创新网络的知识流动的特征 | 第62-66页 |
·基于创新网络的知识流动方式分析 | 第66-74页 |
·基于组织知识流动方向的分析 | 第66-70页 |
·基于组织知识源之间关系的分析 | 第70-74页 |
·基于创新网络的知识流动过程分析 | 第74-84页 |
·组织间各知识主体层面交叉的知识流动 | 第74-76页 |
·组织间知识流动微观过程分析 | 第76-79页 |
·创新网络生命周期与知识流动的阶段模型 | 第79-84页 |
·基于不同网络结构的知识流动分析 | 第84-92页 |
·基于"点式网络"结构的知识流动 | 第84-87页 |
·基于"发散式网络"的知识流动 | 第87-88页 |
·不同网络结构下的知识流动效率比较 | 第88-92页 |
4 基于创新网络的知识流动路径分析 | 第92-130页 |
·创新网络知识节点及构成 | 第92-101页 |
·创新网络知识节点的内涵及作用 | 第92-95页 |
·创新网络主要知识节点构成 | 第95-101页 |
·知识流动路径存在的条件:组织间知识势差 | 第101-105页 |
·组织间知识势差的概念 | 第101-103页 |
·组织间知识势差产生知识流动 | 第103-105页 |
·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的正式网络路径 | 第105-115页 |
·知识流动的双网络路径模型 | 第105-107页 |
·知识流动的正式网络路径 | 第107-115页 |
·知识流动的社会网络路径 | 第115-124页 |
·基于知识流动的社会网络路径的作用 | 第115-117页 |
·知识流动社会网络路径:"强关系"视角 | 第117-119页 |
·知识流动的社会网络路径:"弱关系"视角 | 第119-124页 |
·知识流动的路径依赖分析 | 第124-130页 |
·知识流动的地域性依赖 | 第125-126页 |
·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及知识历史积累的依赖 | 第126-128页 |
·知识流动的关系嵌入性依赖 | 第128-130页 |
5 基于创新网络的知识流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0-156页 |
·知识流动效率影响因素模型 | 第130-131页 |
·关于知识流动效率 | 第130页 |
·知识流动效率影响因素模型 | 第130-131页 |
·知识流动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假设 | 第131-147页 |
·知识定制化程度 | 第131-134页 |
·知识源的知识发送动机和传授能力 | 第134-138页 |
·知识受体的学习动机与吸收能力 | 第138-142页 |
·网络中知识节点间的知识距离 | 第142-144页 |
·网络中知识节点间的信任机制 | 第144-147页 |
·影响知识流动效率的调节变量 | 第147-156页 |
·创新网络的密度 | 第149-150页 |
·创新网络知识节点间的路径长度 | 第150-153页 |
·创新网络知识节点的顶点度 | 第153-156页 |
6 基于创新网络的知识流动效率的实证研究 | 第156-181页 |
·知识流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度量 | 第156-168页 |
·知识流动效率的度量 | 第156-159页 |
·知识流动效率影响因素的度量 | 第159-164页 |
·影响知识流动效率的调节变量的度量 | 第164-168页 |
·关于知识流动效率的问卷调查 | 第168-175页 |
·问卷调查的设计及样本数据的收集 | 第168-170页 |
·样本数据的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 第170-175页 |
·基于创新网络的知识流动效率模型实证分析 | 第175-181页 |
·知识流动效率影响因素的T检验 | 第175-177页 |
·知识流动效率影响因素的修正 | 第177-178页 |
·知识流动效率模型的实证检验 | 第178-181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81-191页 |
·全文研究结论 | 第181-189页 |
·网络视角应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视角 | 第181-182页 |
·企业应充分重视非正式网络路径对知识流动的作用 | 第182-184页 |
·企业应充分重视跨组织学习能力的建设 | 第184-185页 |
·企业应重视网络结构对知识流动的促进作用 | 第185-188页 |
·企业要注意克服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的路径依赖 | 第188-189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9页 |
附录 | 第209-213页 |
致谢 | 第213-2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214-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