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藻形态学及组织培养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21页 |
| ·大叶藻生态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大叶藻植物学 | 第13-14页 |
| ·大叶藻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 第13页 |
| ·大叶藻的形态特征 | 第13页 |
| ·大叶藻的繁殖方式 | 第13-14页 |
| ·大叶藻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 第14-15页 |
| ·大叶藻的生态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大叶藻人工繁殖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种子培养 | 第16-17页 |
| ·移植培养 | 第17页 |
| ·组织培养 | 第17-20页 |
| ·组织培养技术在陆生植物繁殖中的应用 | 第18页 |
| ·组织培养技术在水生植物繁殖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大叶藻的形态学研究 | 第21-35页 |
| ·大叶藻根、茎、叶的显微结构观察 | 第21-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 ·材料固定 | 第21页 |
| ·材料脱水、包埋 | 第21页 |
| ·切片、贴片 | 第21-22页 |
| ·染色 | 第22页 |
| ·观察和照相 | 第22-23页 |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23-27页 |
| ·叶的显微结构 | 第23-25页 |
| ·茎的显微结构 | 第25-26页 |
| ·根的显微结构 | 第26-27页 |
| ·大叶藻花的解剖结构观察 | 第27-2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27-28页 |
| ·大叶藻花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28-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29-32页 |
| ·讨论 | 第32-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大叶藻的组织培养研究 | 第35-50页 |
| ·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 第35-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 ·实验设计 | 第35页 |
| ·实验程序 | 第35-36页 |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36-38页 |
| ·基本培养基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 ·实验设计 | 第38页 |
| ·实验程序 | 第38-39页 |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39页 |
| ·激素种类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9-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实验设计 | 第39-40页 |
| ·实验程序 | 第40页 |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0-41页 |
| ·激素浓度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1-43页 |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 ·实验设计 | 第41页 |
| ·实验程序 | 第41页 |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1-43页 |
| ·诱导培养中的褐化抑制 | 第43-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 ·活性炭对诱导培养中褐化的抑制 | 第43-44页 |
| ·光照强度对诱导培养中褐化的抑制 | 第44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 ·分化诱导实验 | 第45-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 ·实验设计 | 第46页 |
| ·实验程序 | 第46页 |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6-47页 |
| ·讨论 | 第47-49页 |
| ·大叶藻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选择 | 第47-48页 |
| ·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率较低、质量较差的问题 | 第48页 |
| ·诱导过程中的褐化现象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